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算力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随之而来的电力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在保障算力供应的同时,实现绿色、高效的能源利用,成为了全球算力与电力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上海临港国际数据港正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在这里,世界首个“陆数海算+风能融合”项目正紧锣密鼓地部署中。约十公里外的海域上,巨大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将风能高效转化为电能。而下个月二十日,一个特殊的四层海底数据中心将在风场下方的海底安家落户。
据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家文介绍,这个海底数据中心内设有192个12千瓦的机柜,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直接与海上风电相连,实现绿电的直供。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有效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能耗。
今年六月,临港与海兰云正式签约,共同推进这一陆数海算项目的落地。陆数海算,即将陆地产生的数据迁移到海域进行计算处理,并利用海水自然冷却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这一技术由于难度极高,此前仅有微软在2015年进行过类似的海底数据中心实验。
海兰云此次在临港国际数据港的落户,标志着全球首个“海上风电直供绿电+海水自然冷却”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6亿元,总规模达到24兆瓦,一期示范项目规模即为2.3兆瓦,绿电供给率超过90%。李家文表示,该数据中心具备抵御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未来还将随着海上风电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
与此同时,在临港的另一处算力中心,中国电信也正在进行着一场算力调度的创新尝试。7月8日,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中心积极响应虚拟电厂的调度指令,在短短三分钟内,将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无缝转移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北十堰数据中心。这一全国首例“跨省算力转移”的成功实施,验证了无感实时“东数西算”的可行性。
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佳伟表示,这种算力转移方式能够迅速将算力切换到电价较低的地区,从而实现盈利。对于及时性要求不高的算力需求,可以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进行计算,完成后再离线传输到东部地区,以此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此次算力转移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数字时代“算电协同”新范式的实现,也为中国电信在算力与电力协同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中国电信还将进一步打通算力和电力数据,推动算电协同成为常态,为建设更加绿色、高效的数字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