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这位曾经因投资阿里巴巴而声名大噪的日本企业家,近日在一场公开活动中,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互动引发了广泛关注。活动中,孙正义竟抱着黄仁勋假装痛哭,这一幕背后的故事,还要从五年前说起。
那时,软银作为英伟达的最大单一股东,持有其4.9%的股份。然而,孙正义却选择在那个时机以不到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有股份,这一决定在当时看似明智,毕竟软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但令人唏嘘的是,如果孙正义坚守至今,这部分股份的价值将高达2230亿美元,即便在他“痛哭”的那一刻,也价值超过1500亿美元。这无疑将成为他继投资阿里巴巴之后的又一大经典战役,但遗憾的是,他错过了。
不过,孙正义并未因此止步。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开始疯狂加码英伟达。去年四季度,软银持仓英伟达10亿美元,而今年一季度更是增至约30亿美元。同时,软银还购入了3.3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和1.7亿美元的甲骨文公司股份。这些布局,似乎都在为孙正义的新一轮赌局铺路。
幸运的是,这一次,老黄并没有让孙正义失望。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财季,软银净利润达到4218亿日元(约合29亿美元),远超分析师预期,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盈利。这主要得益于英伟达的贡献,二季度英伟达股价暴涨46%,为软银贡献了4514亿日元的利润,直接将软银从亏损拉至巨额盈利。
孙正义在AI领域的布局,终于开始收获巨大的利益。他赌徒般的投资风格,虽然过去频繁受挫,但如今看来,似乎迎来了阶段性回报。他不仅在芯片设计公司ARM上押下重注,还试图围绕ARM,联动上下游,覆盖半导体、软件、基础设施、机器人、云服务及垂直应用,建立一个“深度整合的AI生态系统”。
英伟达、台积电、甲骨文等都是孙正义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布局。他积极推动与OpenAI、甲骨文以及“星际之门”数据中心计划的合作,同时还游说台积电及其他企业参与其在亚利桑那州打造的1万亿美元人工智能制造中心项目。这一系列动作,无不显示出孙正义在AI领域的野心和决心。
然而,孙正义的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推动ARM上市之前,他甚至一度想把ARM摆上货架,寻求缓解财务压力。这一决定背后,是他多次投资失败的阴影。WeWork、Katerra、View、Brandless、Zume等一系列投资项目的失败,不仅让软银损失惨重,更让孙正义背上了“行业冥灯”的称号。
但孙正义并未因此放弃。他依然坚持在AI领域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试图找到下一个“阿里巴巴”。尽管在AI领域的投资也充满了失败,如Builder的骗局,但孙正义依然没有停下投资的脚步。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那个能够复刻阿里巴巴1700倍投资回报的项目。
孙正义与巴菲特,两位投资巨擘,虽然都在投资界享有盛誉,但他们的投资风格和理念却截然不同。巴菲特稳健投资,很少参与自己不了解的赛道;而孙正义则敢于冒险,动辄千亿美元的大手笔,让他在投资界独树一帜。尽管孙正义在AI领域的布局看似雄心勃勃,但他能否成功,还要看大公司的脸色,以及能否忍受独角兽的“十赌九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