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奥运会”吸引了众多目光。各个团队带来的机器人选手在赛道上竞相追逐,展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成果。
宇树科技在本次大会中大放异彩,其参赛的机器人H1在1500米、400米和4×100米径赛中均斩获金牌。据宇树创始人王兴兴透露,H1在1500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达到了约3.8米/秒,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团队对机器人性能的极致追求,通过遥控器操作,进一步压榨了机器人的潜能。
而在100米比赛中,采用自主导航策略的天工Ultra机器人成功夺冠。天工Ultra的研发团队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团队负责人唐剑表示,他们采用自主导航技术,旨在打破“机器人是大玩具”的固有印象。这种自主导航技术依赖于激光雷达、环视摄像头和先进算法,让机器人在赛道内精准寻线,尽管面临比智能驾驶更为复杂的环境和多达30个关节的控制挑战。
除了速度的比拼,障碍赛更是对机器人综合能力的严峻考验。在100米障碍赛中,宇树科技的北京子公司灵翌科技以38.36秒的优异成绩夺冠,而第二名的PNDbotics则用时7分22秒完成比赛,组内其他六位选手均未能完成比赛,完赛率仅为25%。这一结果反映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在算法鲁棒性、执行稳定性和感知与运动协调性上的不足。
在备赛过程中,各团队也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机器人的性能。魔法原子团队的研发负责人陈春玉介绍,他们依托强化学习技术,通过采集高质量数据优化机器人跑步姿态,使MagicBot Z1的运动更加协调高效,极限速度平均提高了1米/秒。
除了速度竞技,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在物料搬运赛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轶2.0以全自主方式完成任务,获得亚军和季军。而在酒店清理场景赛中,优理奇机器人则包揽了冠军和亚军。优理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丰瑜表示,尽管参赛队伍众多,但真正能全自主完成任务的寥寥无几,这暴露了当前机器人在感知泛化与环境适应性上的短板。
杨丰瑜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场观察:“有一台机器人昨天还能捡起一瓶可口可乐,今天换成了百事可乐就捡不起来了。”这种差异说明,机器人尚未真正“理解”物体本身,而是依赖于预设规则完成任务。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尚面临诸多挑战,但这次大会上的激烈比拼无疑勾勒出了行业的真实进度条。每一次跌倒与未完赛,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宝贵经验。可以预见,随着算法泛化、感知能力和自适应学习的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将从“演示级”迈向“应用级”,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