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位常被外界视为拥有“神奇人生”的企业家,其人生轨迹仿佛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励志大片。从毕业后慷慨捐赠母校13亿,到在武汉大学两年内迅速积累百万财富,再到被上市公司高管诚邀出任总经理,雷军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6月26日,雷军携小米YU7震撼登场,仅3分钟内,大额订单便突破20万台。这一成绩,甚至媲美了新能源SUV市场月销冠军理想L7三个月的销量总和,雷军也因此被戏称为“车王”。然而,光环背后,小米也曾遭遇重大挫折。五个月前的一场意外车祸,让小米股价连续三日下跌,市值蒸发近1300亿港元。
尽管外界更多地听到的是雷军的成功故事,诸如“手机之王”、劳模、网红等称号加身,但雷军深知,现实远比爽剧复杂。小米成立的十五年间,雷军曾三次面临企业存亡的危机。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成为众人眼中的“不倒翁”呢?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将深入剖析雷军“不倒”的三个核心逻辑。雷军曾说:“后来者总有机会,尽管一开始可能不完美,总会受到嘲笑和怀疑。”小米正是这样一个后来者,但它却赢得了全球超过7亿用户的喜爱。小米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强大纽带,让外界好奇不已,这种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小米的粉丝群体“米粉”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不仅对小米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对雷军也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共鸣。从“米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与雷军之间的深厚友情。小米企业内部同样藏龙卧虎,每一位员工都充满热情和创新精神,哪怕是食堂小哥,也具备不俗的口才和工程师思维。
小米不仅用美食拴住了员工的胃,更用真诚和热爱凝聚了团队的力量。随着小米产品的热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小米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将其视为理想求职企业之一。那么,小米真实的职场环境究竟如何?雷军作为老板,又有着怎样的领导风格?
从苹果的“Think different”到小米的“为发烧而生”,营销史上从不乏金句。在中国品牌中,小米的营销无疑是一个经典案例。提到高性价比,小米总是第一个跃入脑海。那么,小米究竟是一家靠营销起家的公司,还是一家真正具备创造力的企业?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王菲教授和《科学营销》作者郑毓煌教授,一同探讨小米成功的秘诀。如果你也曾经历低谷、感到迷茫,本期封面故事将为你提供一份直面挑战、从低谷中崛起的“不倒”指南。同时,你还将学到如何借鉴小米的营销智慧,打造个人品牌,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