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这一领域已经历了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的IoT到如今更为智能的AIoT,物联网的内涵不断扩展,连接设备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据Statista预测,到2030年,全球物联设备部署量将超过290亿个,它们持续向云端传输数据,正加速构建一个数字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新世界。
Sigfox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法国低功耗广域网领域的曾经的领头羊,其破产导致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量客户陷入困境,大量设备因此“失联”。相比之下,Semtech的LoRa系统则通过鼓励开放标准、本地化集成和灵活的网络设计,实现了更长寿命的部署,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在肯尼亚,智能水表的失效问题同样引人深思。这些水表并非因破坏或需求不足而失效,而是因为供应商撤回了支持,导致固件更新无法及时进行。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初衷——普及用水权,还催生了维护合同和不信任情绪。
2G/3G退网也暴露出物联网设备长期维护的难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智能电表、救援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仍依赖2G网络,导致这些网络不得不继续运行,增加了维护成本。而从商业角度来看,许多物联网产品仍以“销售即结束”为导向,缺乏后期维护的考虑。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生成式AI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垃圾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高性能计算硬件的寿命普遍较短,一旦报废,将产生大量含有有害材料的电子废弃物。据研究预测,在激进的发展模式下,生成式AI在2023年至2030年期间可能产生高达500万吨的电子垃圾。
面对这些挑战,构建可持续的智联网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应将生命周期设计理念嵌入产品开发中,注重设备的可维护性、模块化升级和长周期支持。其次,推动采用开放标准协议和可远程延展的认证体系,以减少因网络停服或设备停产导致的孤立问题。同时,加强跨平台对接合作,实现平台之间的无缝切换,提升客户信任度。
对于已经沦为电子垃圾的设备,除了回收有价值的二次原材料外,研究人员还在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变废为宝”。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将这些废弃设备转化为新的资源或产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可持续性的支撑。只有注重长期维护、推动开放标准和跨平台合作,才能确保物联网设备的稳定运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加强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