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近日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频繁提及“高端化”与“苹果”,透露出其向全球科技头部企业逼近的决心。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会议中十次强调“高端化”,五次提到“苹果”,这两个关键词几乎贯穿了整个交流过程。
就在同一天,小米发布了二季度业绩报告,营收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连续三个季度突破千亿大关;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连续两个季度超过百亿,多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据,无疑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卢伟冰在会议上指出,手机市场虽然已趋饱和,但用户换机的趋势正在向高端市场集中,因此高端化对小米至关重要,而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这一战略并非空谈,而是有着坚实的研发基础。二季度,小米的研发支出达到78亿元,同比增加41.2%,研发人员规模也突破了2.2万人,均创历史新高。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并不仅限于手机领域,而是扩展到了“人车家”全生态。卢伟冰透露,在手机、汽车、家电三个品类中,小米几乎都实现了超高端产品的突破。特别是在汽车业务方面,小米汽车的平均售价已超过25万元,接近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的均价,这使得小米汽车业务的单季亏损收窄至3亿元,并预计下半年有望实现盈利。
与苹果相比,小米在一些新赛道上展现出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势头。苹果在汽车项目上遭遇挫折,智能家居业务多年未有突破,AI应用也持谨慎态度。而小米在这些领域正加速布局,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收入已突破200亿元,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5%,达到387亿元,并在AI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在中国市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季度,小米新机激活量为115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16.8%,继续保持第一。在高端机市场,小米的占比达到27.6%,特别是在4000元至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升至24.7%,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然而,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华为的回归也在重塑中国手机市场的高端格局,给小米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在全球市场,小米的竞争优势与苹果截然不同。苹果高度依赖美国与全球高端市场,而小米则凭借广泛覆盖和在新兴市场的持续渗透取得了显著成绩。上半年,小米将600美元以上机型视为高端,海外这一档产品的销量已超过一半。在欧洲市场,小米主动压缩低端机,优化产品结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
尽管小米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仍面临不少挑战。二季度,小米手机收入同比下降2.1%,主要原因是海外低价机拉低了平均售价。在国际化方面,小米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但在利润最高的美国市场依然缺席,与苹果的全球化布局和盈利能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近期,苹果宣布将关闭大连的一家直营店,这或成为其在中国首家关停的直营店。这一举动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本土厂商如小米等的集体冲击。
在造车领域,小米与苹果的战略分野尤为明显。当苹果取消造车计划时,小米却坚定选择了造车之路,并成功推出了SU7和YU7系列市场爆款车型。这些车型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小米能否做高端”的疑问逐渐转化为现实印象。
未来几年,小米与苹果的错位竞争无疑将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一大看点。小米能否在全球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