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小米AI眼镜负责人:智能眼镜赛道,我们才刚起跑

时间:2025-08-20 22:10:31来源:极客公园编辑:快讯团队

在科技巨头小米的历史长河中,2011年8月的那个夏天尤为难忘。雷军,身着他标志性的简约装扮——黑T恤与牛仔裤,在北京798艺术中心揭晓了小米手机的初代产品,并以一个震撼业界的价格标签——1999元,掀起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变革风暴。这一价格策略不仅定义了小米品牌的第一个十年,更深深烙印在其后续的产品理念之中。

时光荏苒,转眼间,小米踏上了探索AI眼镜这一新兴领域的征途。与当初推出小米手机时的激进相似,小米在AI眼镜项目上同样展现出了务实的态度——“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雷军在发布会上,没有描绘遥不可及的未来愿景,而是选择以一款成熟、无显示功能的AI眼镜为起点,试探市场的真实需求。

这款眼镜外观简约,与普通黑框眼镜无异,科技元素内敛,将智能模块、电池及音频组件巧妙隐藏于镜腿之中。其背后的研发团队,是小米内部一个深耕下一代计算平台多年的秘密武器。团队负责人李创奇,作为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及可穿戴部创新业务掌舵人,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5年首次目睹微软HoloLens的那一刻,那时他便预见眼镜将成为个人计算的新中枢。

为了这一愿景,李创奇开启了一系列跨界探索:从启动小米投影仪业务深入理解光学显示,到负责耳机业务攻克声学难题,再到亲自带队涉足传统太阳镜/防蓝光眼镜领域,只为更贴近眼镜的本质。2023年7月,他判断时机成熟,用户对日常佩戴且具备基础智能功能的眼镜需求显现,小米AI眼镜项目正式立项。

两年后,小米AI眼镜面世,市场反应之热烈远超预期。原本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在短短20余天内便告罄,销量直逼部分竞争对手一年的总和。这款重仅40克的产品,在重量、续航与佩戴舒适度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专为亚洲人的头型与脸型优化设计,未与国际眼镜巨头联名,而是独立完成从设计到生产的每一步。

面对市场的狂热,李创奇保持冷静,他认为这款初代产品仅得“勉强及格”的60分。用户吐槽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根源在于科幻电影塑造的高预期与现实中供应链技术储备的不足。尽管如此,小米AI眼镜的成功上市,不仅证明了市场对AI硬件的强烈需求,更让小米看到了在这一新兴品类中深耕的广阔前景。

1999元的定价策略,既是对初代小米手机的致敬,也预示着小米对智能眼镜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雄心。李创奇坦言,这一价格远低于成本,是战略性投入,旨在向市场、用户及供应链传递信号:小米决心做大智能眼镜品类,愿意承担初期亏损。他认为,1999元未来将成为智能眼镜品类的中位数价格,而当前的亏损换来的,是对市场需求的宝贵认知。

在产品定义与研发过程中,“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的理念贯穿始终。李创奇团队在权衡功能与佩戴体验时,采取了谨慎而有效的策略,避免重蹈过去一些产品因过度追求科技感而忽视实用性的覆辙。重量、质感、端侧AI与续航、个性化框型选择及充电方式等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结果。

在与meta Ray-Ban等产品的对比中,小米AI眼镜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它学习前者的优点,如高规格影像能力,同时改进其不足,如提升续航、优化头型适配性。李创奇认为,AI眼镜的竞赛是一场马拉松,小米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IoT生态,能够为用户提供无缝连接的智能体验。

对于未来,李创奇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他预计市场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真正成熟,小米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年出货500万副,占据千元以上市场10%的份额。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已悄然启动,小米正用耐心与尊重行业规律的姿态,推动AI眼镜向“所见即所见,所闻即所闻”的终极价值迈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