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近期动态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自今年3月,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担任永辉超市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并代行CEO职责以来,永辉超市的发展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永辉超市8月20日晚间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公司在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299.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0.73%。更令人瞩目的是,公司归母净亏损达到2.41亿元,实现了由盈转亏的转变。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亏损更是高达8.02亿元,这一数字仅次于2021年同期,成为历史第二大亏损额。
现金流方面,永辉超市上半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为12.0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58.92%。从叶国富掌舵至今已超过五个月,但永辉超市的收入却降至八年前的水平,坪效也从去年的1.1万元每平方米下降至上半年的0.66万元每平方米。
回溯至去年9月,名创优品以62.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永辉超市26.68亿股的股份,一跃成为永辉超市的第一大股东。尽管名创优品在宣布收购时表示不控制永辉董事会,但在今年2月底的永辉超市董事会中,叶国富等名创优品高管被提名并进入董事会,原董事兼CEO李松峰则因票数不足而落选,同时未被续聘为CEO。
李松峰的落选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曾在京东担任高级总监,2021年进入永辉超市,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对于落选,李松峰回应称“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是最好的安排”。而叶国富则在3月下旬正式成为永辉超市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实际上成为了公司的第一责任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董事会审议关于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的议案过程中,永辉超市创始人之一的张轩宁投下了反对票,并对李松峰在永辉的成绩表示高度赞扬。然而,第一大股东的实控人显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叶国富最终成为了永辉超市的掌舵者。
在叶国富掌权后的第一个完整经营季度——二季度,永辉超市的业绩并未出现好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69亿元,同比下降22.62%;归母净亏损3.88亿元,扣非后归母净亏损更是高达9.4亿元,这一数字仅次于2021年二季度,为历史第二大亏损额。
门店方面,永辉超市在半年时间内大幅减少了223家门店,截至二季度末,开业门店数量仅为552家。然而,门店数量的减少并未带来坪效的提升。今年上半年,永辉超市的坪效仅为0.66万元每平方米,与去年全年相比降幅达到40%。
面对业绩下滑和坪效降低的困境,叶国富在永辉超市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胖改”计划,即学习胖东来模式,通过加强与胖东来的合作,提升选品能力和消费者购物体验。永辉超市在中报中披露,自2024年5月启动“胖改”以来,公司在商品供应链、服务与顾客体验、员工福利与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重构。
截至6月底,永辉超市已完成调改的开业门店数量达到124家,占总开业门店数量的比例超过20%。到7月底,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145家。叶国富计划到9月底前完成200家门店的调改,这意味着永辉超市的调改速度正在加快。
除了运营变革外,叶国富还在供应链方面“动刀子”。他推行“裸价直采”模式,目标是三年内将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40%。这一模式砍掉了中间商,重构了与供应商的关系,旨在降低成本并增强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上半年,永辉超市已经开始变革原有的供应链体系,集中完成了多家门店的调改并实现开业。
然而,变革总是伴随着阵痛。在收入下降的同时,永辉超市还需要承担关店和调改的成本。因此,亏损局面恐怕不会太快扭转。为了支持门店调改,永辉超市在7月发布了定增预案,计划募集40亿元资金。叶国富对永辉超市的“刮骨疗毒”能否让这棵“枯木逢春”,还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