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氪了解到,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商国华智能近期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涵盖小米产业投资与A股上市公司金杨股份。本轮资金将重点投入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创始人王广透露,公司正加速推进生产研发体系转型,“我们已做好迎接行业爆发的准备”。
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早期在北京专注谐波减速器研发,2021年将总部迁至青岛并建成首条自动化产线。过去四年间,公司先后获得青岛里程碑创投、前海母基金、山东省财金等机构的多轮投资,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布局。据王广介绍,国华智能已实现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旋转与直线关节等关键部件的全栈自研,“国内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测试全流程的企业屈指可数”。
技术突破方面,公司构建了双轨并进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深耕谐波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等传动部件,开发出四大系列百余种标准型号,覆盖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航天等领域;另一方面推动部件与电机、驱动、传感系统的深度集成,形成一体化关节模组解决方案。以行星滚柱丝杠为例,其产品精度达到C3级,优于国内普遍的C5、C7标准,在传递效率、寿命等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标准制定领域,国华智能作为核心单位参与编制4项国家标准与8项团体标准,涵盖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测试规范等关键环节。王广特别强调技术演化的市场导向性:“每一代产品升级都源于客户提出的明确性能指标,我们通过逆向研发实现技术突破。”这种模式在其与小米人形机器人项目的合作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上半身关节模组的全流程支持,包括方案设计、工艺优化到总装生产。
面对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激烈竞争,国华智能的核心优势在于全链条制造能力与快速响应机制。从材料热处理、齿形设计到精密加工、整机测试,公司掌握核心环节的自主技术,可在客户提出改型需求后72小时内完成方案迭代。王广坦言,随着订单量增长,公司正从初创型研发企业向规模化制造商转型,“交付能力与组织效率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
目前,国华智能的产品矩阵已延伸至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在航天领域,其SADA系统应用于低轨卫星的太阳帆板展开与天线控制;工业领域,谐波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进入多家头部企业的批量采购清单。为支撑跨领域发展,公司在青岛建成国内首条关节模组自动化产线,配备三坐标测量仪、5吨级振动台等设备,并对国产机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微米级加工精度。
关节模组作为人形机器人成本最高的核心部件,占整机BOM成本的60%左右,直接影响运动性能与可靠性。当前国内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谐波减速器与高集成模组领域,但同时具备减速器、电机、驱动器自研能力的企业极少。国华智能凭借全链条技术积累,已实现高性能关节模组的稳定量产,年产能达5万台套。
对于未来发展,王广提出两大战略方向:一是持续深化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壁垒,通过质量稳定性、交付可控性与成本优化构建竞争优势;二是加速产能升级,在青岛基地引入更多智能装备,缩短产品迭代周期。他直言:“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终将回归制造业本质,只有把关节这个‘身体’做扎实,才能匹配AI技术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