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月全食天象在夜空中悄然上演,许多人的社交平台被这一奇景刷屏。这场天文盛宴发生在午夜至凌晨时分,为天文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月全食,这一神秘而壮丽的天文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郑捷介绍,月全食的发生与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月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依靠反射太阳光来被我们观测到。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区域时,由于阳光被地球遮挡,月球便逐渐变暗,形成了月食现象。
月食的种类多样,根据月球被地球阴影遮挡的程度,可细分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其中,月全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它发生在月球、地球和太阳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时刻。由于月球和太阳在星空中的运行轨迹(白道和黄道)并不完全重合,而是存在一个五度九分的倾角,因此月食并不会每月都出现。
郑捷进一步解释,月全食的出现遵循一定的规律。月球的运行周期中,有一个被称为“沙罗周期”的规律,其长度为18年11天8小时。在这个周期内,大约会发生28次月食。然而,由于月食只在夜晚的区域可见,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并非每一次月食都能被观测到。
在月全食的过程中,为何人们会看到“红月亮”这一奇特景象呢?郑捷指出,月全食可分为七个阶段,从半影食始到半影食终。在月全食发生时,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月球表面,但红光由于其波长最长,能够穿透地球的大气层,折射并散射到地球本影的空间中。这使得月面在观测时呈现出暗淡的红色,形成了“红月亮”的奇观。
“基本上,有月全食的时候都会有‘红月亮’。”郑捷强调,“而月偏食、半影月食由于仍有部分阳光照射到月球,微弱的折射光占比非常小,因此无法形成明显的红色。”他还指出,“红月亮”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无需过分惊讶。
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月全食的观测机会并不多。据郑捷介绍,今年已经出现了两次月全食,而下一次月全食将发生在2026年3月3日,也就是元宵节当天。届时,中国东部地区将有机会观测到月全食的全过程,而中西部地区则可见带食月出以及月食的结束部分。
月全食的出现还与“食年”这一天文学概念有关。食年的长度为346.62天,每个食年包含两个食季,每个食季的长度为173.31天。因此,大约每间隔173天,就会出现一次月食。郑捷表示,由于月球轨道的摆动,当月球接近黄道面时,日月食现象就容易扎堆出现。例如,2014年至2015年期间,每间隔约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月全食;而在2009年、2016年,则没有出现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