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照例在清晨完成健身打卡,社交平台上的照片里,他面容平静如常。然而就在同一天,有关小米前高管王腾的讨论仍在网络发酵,甚至在其微博评论区引发了一场微妙的舆论波动。
两条被隐藏的高赞留言成为观察窗口:一条建议“直接让馨心接任红米总经理”,另一条则呼吁“对王腾的安排再斟酌”。这些言论看似是粉丝对偶像的声援,实则暴露了企业人事管理与个人IP之间的深层矛盾。前者将非相关人员推上风口浪尖,后者则试图用情感绑架企业决策,两种行为均突破了职场边界。
小米的应对策略颇具典型性。快速处理争议留言,淡化事件影响,试图将舆论拉回既定轨道。但公告的模糊性反而催生了更多猜测,营销号借机编造各种版本的故事,让企业不得不投入精力应对谣言与辟谣的拉锯战。这种“不解释就瞎解释”的现象,折射出信息时代企业危机公关的新挑战。
王腾的特殊性在于,他既是职业经理人,又是被刻意打造的社交媒体明星。与小米其他高管低调务实的形象不同,他活跃在微博与短视频平台,通过频繁互动积累了大批粉丝,甚至被戏称为“太子”。这种个人IP的塑造本是集团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为产品宣发提供支持,但当个人声量超越职业边界时,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平衡便面临考验。
企业的逻辑清晰而残酷:个人IP是公产而非私产,其存在必须服务于产品与品牌。一旦个人行为损害企业利益,或无法实现双赢,终止合作便成为必然选择。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永恒命题——平台赋予的资源与背书,常被误认为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的真相便会暴露。
传统企业中,副总裁级人物的变动鲜少引发广泛关注,因其形象往往冰冷严肃,与公众缺乏情感连接。但当企业主动培养“明星职员”时,情况便截然不同。这些出圈的高管不仅承载职级,更成为品牌的精神资产。处理他们意味着要剥离已建立的情感链接,如同中断一部“养成系”剧集,或让一个IP工程烂尾,这种代价远超普通人事变动。
小米的亲民化战略是其成功的关键,这个年轻品牌在试错中不断成长,其先锋性也持续为社会提出新课题。王腾事件恰是典型案例:当企业与流量深度捆绑,当个人IP成为品牌的一部分,如何管理“明星职员”的进退,如何平衡情感价值与商业逻辑,成为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场风波中,一个略带调侃的观察是:王腾或许该转行公关——毕竟在这个领域,连“分手”消息都可能是最后知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