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本田摩托称霸全球,中国十大摩企难敌,学习其经验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时间:2025-09-09 18:06:04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1998年与2003年,本田汽车先后与东风、广汽两大车企达成合资协议,成功打开中国汽车市场大门。凭借飞度、雅阁等经典车型,本田在中国市场一度风光无限。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东风汽车正计划出售其在本田合资项目中的全部股权,广汽本田的销量也出现明显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仅为85.2万辆,与2015年至2023年间年均超百万辆的销量形成鲜明对比。

与汽车业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本田摩托车在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通过新大洲本田和五羊本田两家合资企业,本田2024年在中国共售出134.2万辆摩托车,仅次于大长江集团旗下的豪爵摩托。从全球范围看,本田摩托车更是稳居行业榜首。2024财年,本田摩托车全球销量达2057万辆,创下历史新高,营收额高达3.62万亿日元(约合231亿美元),净利润达6634亿日元(约合42.1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高达18.3%。

对比中国摩托车市场整体表现,2024年国内摩托车总销量为1992.28万辆,与本田的全球销量相比仍有64万多辆的差距。在全球十强榜单中,仅有豪爵、隆鑫、宗申三家中国企业入围,合计市场份额仅为7.4%,不足本田的三分之一。印度英雄摩托车和雅马哈等竞争对手,与本田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本田摩托车的成功并非偶然。自1947年涉足摩托车业务以来,本田始终保持着技术创新的活力。二战结束后,面对日本资源匮乏的现状,本田迅速推出A-Type双冲、Benly J四冲和超级Cub c100四冲单缸三款引擎,构建起覆盖轻、重型摩托车的动力系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和严格的碳排放法规,本田推出CB750系列,其盘式刹车设计成为行业标准。八十年代后,本田在轻量化和电子化方面持续发力,率先在摩托车上采用铝合金材料和电喷系统。

本田的产品线覆盖各个价位段,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低端市场,Super Cub系列自1958年推出以来,全球销量已突破1亿辆,其Cub125型百公里油耗仅1.5升,续航可达250公里。中端市场,CB500系列凭借中排量平行双缸发动机,兼顾城市通勤和运动需求。高端市场,Gold wing系列自1974年问世以来已推出6代8个型号,2011年销量便达到64万辆。这种全方位的产品布局,使本田摩托车在全球各地都能找到市场。

在品牌建设方面,本田通过参与国际赛事积累了良好口碑。自1959年起,本田持续赞助世界摩托车锦标赛(MotoGp),累计获得25次制造商冠军和21次车手冠军,胜场数超过800次。在达喀尔拉力赛上,本田摩托车更是9次夺冠,其中1986年至1989年连续四年协助车手夺冠。这些赛事成绩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塑造了本田"可靠、专业"的品牌形象。

本田的全球化战略同样值得关注。在美国市场,本田1979年在俄亥俄州建厂,八十年代后建立覆盖全美的经销网络,成功突破关税壁垒,大排量摩托车销量超越哈雷等本土品牌。印度市场方面,本田1984年建厂,1999年实现独资化,目前年产能达610万辆,2024年销量达583万辆。东南亚市场,本田自1967年起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地建厂,2024年在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四国销量突破一千万辆,占全球销量近一半。

不过,本田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相对保守。由于13年强制报废规定和投资定位限制,国行版本田摩托车在油耗、续航、做工等方面与海外版存在差距。这为中国摩托车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当前,中国摩托车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在大功率引擎和电喷技术上缩小与本田的差距。同时,要抓住摩托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发挥在电池续航和智能设备集成方面的优势。

海外市场拓展同样关键。受国内禁摩政策和汽车普及影响,中国摩托车市场空间有限,出海成为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摩托车企业在海外布局远不如本田深入,需要加强本地化运营,建立完善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培育摩托车文化也是重要一环。当前中国摩托车企业更多聚焦于产品销售,用户也主要将其作为代步工具,职业摩托车活动参与度低。要拓展全球市场,中国摩托车企业需要发掘文化价值,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