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风电行业分化加剧:业绩冷热不均,企业突围与行业破局路在何方

时间:2025-09-09 21:09:38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年来,风电行业始终在规模扩张与利润承压的双重压力下前行。过去过度追求装机容量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频发,行业整体陷入“增量不增利”的困境。随着国家政策调控、企业战略转型以及行业自律措施的推进,2025年上半年风电企业业绩呈现明显分化,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实现突围,而另一些企业则仍在盈利边缘挣扎。

从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行业龙头金风科技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5.37亿元,同比增长41.26%;净利润14.88亿元,同比增长7.26%。其风机及零部件销售规模显著扩大,收入占比达97.84%,尤其是6兆瓦及以上大型机组销量同比增长187%,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明阳智能虽实现营收171.43亿元、同比增长45.33%,但净利润同比下滑7.68%,反映出前期低价订单对盈利能力的持续压制。运达股份和三一重能也面临类似困境,前者净利润微降2.62%,后者净利润大幅下滑51.54%,均因历史低价订单交付导致毛利率承压。

电气风电的处境更为严峻,上半年营业收入26.64亿元,净利润亏损2.79亿元。自2022年风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以来,市场竞争加剧,招标价格持续下行,叠加2024年部分项目成本降幅不及售价跌幅,导致亏损持续。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但收入规模仍较小,固定支出难以覆盖,亏损局面未能扭转。

产业链上游企业则迎来发展机遇。风电叶片作为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约20%-30%),在2025年装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呈现供需紧平衡状态。国内叶片产能约117GW,而需求预计达115GW,新增产能建设周期需一年左右,短期供给弹性有限。大兆瓦风机(8MW及以上)吊装占比从2024年的15.7%预计提升至2025年的30%以上,百米级大叶片因扩产周期长出现结构性短缺,头部企业如中材叶片凭借产能稀缺性提升盈利空间。风机中标价格自2024年第四季度企稳回升,5-8MW机型和8MW以上机型均价分别环比上涨9%和8%,为零部件环节提价创造条件。

中游整机企业虽面临利润压力,但毛利率已现改善迹象。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三一重能等企业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逐步修复,表明行业“反内卷”措施初见成效。然而,下游开发商仍受电价政策影响,电力市场化改革(“136号文”)对电站转让节奏、规模和价格产生不确定性,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价格竞争是行业利润承压的核心原因。自2021年起,陆上风机价格从3800元/千瓦降至2024年的1400元/千瓦,降幅达62%;海上风机价格从6659元/千瓦降至3000元/千瓦以下,降幅58%。过度竞争严重压缩利润空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损。在此背景下,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行业共识。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突破口。2024年成为中国风电整机商“出海”元年,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伍德麦肯兹报告显示,中国整机商在海外市场已获13.5GW确认订单,另有13GW待确认。截至2025年6月30日,金风科技海外在手订单达7.36GW,三一重能海外新增订单超2GW。国产风机凭借成本和交付效率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先机,海外市场占比提升有望成为利润增长点。

行业融合发展亦成为新趋势。“风电+储能+算力”等多元生态布局兴起,风电制氢、为数据中心供电等模式探索能源与数字产业协同。例如,风电制氢项目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解决间歇性问题;风电与算力融合则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然而,新业务领域短期内仍面临内卷风险。海外市场虽具潜力,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差异大,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本地化运营,增加成本和风险。国内原材料价格波动和风机价格竞争持续,企业盈利压力仍存。

技术领先和全球化布局完善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大兆瓦风机、储能、智能运维等核心技术的企业,以及建立完善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络的企业,更可能脱颖而出。对于从业者而言,如何在激烈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布局实现突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同样至关重要。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