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牛牛坝镇,还笼罩在薄雾中,但多多买菜站点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吉克古千和同事们正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刚到货的生鲜和日用品,为当天的配送做准备。
“今天有活鱼和虾,这些要优先处理。”吉克古千一边清点货物,一边提醒着身边的同事。每天清晨6点到10点,三四辆满载蔬菜、鸡蛋、海鲜和日用品的大货车会陆续抵达站点,为这个偏远小镇带来新鲜与便利。
经过分拣,17辆小货车从站点出发,将货物送往美姑县的17个乡镇。最远的柳洪乡距离站点约70公里,但当天傍晚,这些新鲜食材就会出现在居民的餐桌上。吉克古千和同事们用双手搭建起一条连接山外与山内的“生命线”,让乡亲们吃上更实惠、营养的食物。
美姑县地处凉山腹地,山峦起伏,交通不便。过去,这里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和四季豆,蔬菜稀缺,酸菜成了居民餐桌上的“常客”。“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大量酸菜,存够一年的量。”吉克古千回忆道,“小时候,酸菜炖土豆是家里最常见的菜。”
采购日用品也十分不便。县里的市集每10天开一次,去一次要花近一天时间。那时,家人大约每月才会下山赶集一次。后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生鲜水果依然有限,海鲜、榴莲等“稀罕物”更是难得一见。直到多多买菜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美姑县居民的餐桌。
吉克古千的站点能发展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跟老乡们说手机能买菜,第二天就能送到,根本没人信。”但他没有退缩,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挑战。要推广多多买菜,首先需要招募足够多的“团长”。团长们不仅负责推送优惠信息,还充当商品集散点,支持居民自提或配送上门。
为了吸引团长加入,吉克古千想尽办法。半年内,他带着同事走遍了美姑县的所有乡镇,与小卖店老板沟通,宣传多多买菜的优势。对首批加入的团长,他按业务量发放奖金或实物奖励。他还打印宣传海报,请文艺团表演,甚至办坝坝宴增进信任。
“组合拳”打下来,尝试多多买菜的人越来越多,口碑也逐渐传开。如今,站点的日均单量达到14000单,遇到彝历新年等节日,更是天天爆单。不少当地人甚至在手机上下单土豆、玉米等本土农产品。
多多买菜不仅让吉克古千实现了“生意梦”,还通过货品配送链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为了保障乡亲们吃上新鲜果蔬,站点招聘了17名员工负责分拣和配送,前后为四五十人提供了工作岗位。站内的分拣员大多是本地宝妈,她们因照顾孩子一度放弃工作,如今通过多多买菜重新获得了稳定收入。
29岁的宝妈吉克达子每天6点上班,下午1点下班,既不影响陪伴孩子,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基本覆盖了家庭日常开支。“老公在外面打工,我有收入后,他的钱就能存起来了。”她笑着说。
随着多多买菜自提团点在美姑县越开越密,如今县城里几乎每隔二三百米就能找到一个。团长们通过服务邻里,每月能获得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额外收入。46岁的彝族人阿西就是其中之一。每天,吉克古千的站点会向她的杂货铺配送约200单货物。货到后,她立刻在群里通知大家取菜。对住山上的几十户人家,她还会骑着电动三轮车送货上门。
近年来,拼多多通过“百亿减免”“电商西进”“千亿扶持”等举措,推进高质量供给的普惠化。今年4月以来,平台向西部偏远地区、中东部山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加大补贴和流量倾斜,推动优质商品与服务“进得来、送得到、买得起”,让城乡消费者共享“普惠消费圈”。
随着拼多多主站及买菜业务在县域乡村的推进,小县城的居民学会了上拼多多拼单,从生鲜、百货到数码、家电,都能找到想要的商品。拼多多也成为越来越多边民、山民、农牧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大凉山深处的居民如今也能吃上生蚝、烤龙虾,时不时还能煮个火锅。
在平台资源的支持下,吉克古千对未来充满信心。牛牛坝的多多买菜站点是近期新建的,随着订单增多,过去的仓库已不够用。他紧急租了一块更大的地,目前一半已投入使用,另一半正在抓紧平整。“我们想让更多老乡感受到多多买菜的便利和实惠,站点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