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领域正掀起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浪潮,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期在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赛道密集落子,通过战略投资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生态体系。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彰显了京东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中的战略定力,更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在华北工业重镇,京东科技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北京机科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名RoboScience),助力其注册资本提升至202.18万元。这家专注于工业场景具身智能技术融合的企业,已成功开发出多款适用于制造业的智能机器人原型。随着核心管理层的调整,企业正加速推进汽车装配、精密加工等领域的机器人规模化部署。据内部人士透露,京东看重的正是该企业在工业垂直场景中积累的技术壁垒与落地经验,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长三角地区则涌现出另一匹黑马——成立仅一年的千寻智能。在京东科技联合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机构的推动下,其注册资本从195万元增至237万元。这家聚焦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初创企业,其旗舰产品MOZ1作为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凭借26个自由度与一体化力控关节技术,已在仓储物流、商业服务等领域完成首批商业化落地。更引人注目的是,该企业7月完成的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标志着资本对具身智能商业化前景的高度认可。
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已呈现清晰的产业链图谱。自今年5月以来,该集团连续完成六笔战略投资,覆盖机器人本体制造、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具身模型等关键环节。被投企业包括帕西尼、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众擎机器人等行业新锐,形成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这种"纵向穿透+横向协同"的投资策略,既避免了技术孤岛的形成,又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土壤。
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在近期公开演讲中,系统阐释了京东的战略逻辑。他指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突破多模态感知边界,而具身智能正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关键桥梁。"我们要构建的不仅是技术生态,更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器。"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何晓冬进一步强调,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双重赋能,京东正加速机器人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渗透,从仓储分拣到末端配送,形成全链条智能化解决方案。
据京东披露的技术路线图显示,其供应链场景创新战略将通过"内部研发+外部投资"双轮驱动。在7月完成的"三连投"中,集团明确提出要实现技术赋能与产业应用的双向促进。这种布局既服务于京东自身物流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也为被投企业提供真实场景的验证环境。例如,某被投企业的运动控制算法在京东亚洲一号仓库经过半年实测后,定位精度提升了40%,故障率下降了65%,形成技术迭代与商业落地的完美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