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国电池企业破局欧洲:以技术扎根,助欧洲电动车产业驶向新未来

时间:2025-09-10 13:43:37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半年前,欧洲动力电池产业遭遇重创——曾被寄予厚望的瑞典电池巨头Northvolt宣布破产。这家背负着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雄心的企业,在烧光150亿美元资金后黯然退场,其规模足以同时拯救威马、哪吒和极越三家中国新能源车企。与此同时,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慕尼黑车展上发布NP3.0安全技术和神行Pro系列电池,形成鲜明对比。

Northvolt的溃败轨迹堪称欧洲电池产业的缩影。2016年成立时,这家瑞典企业便获得大众集团140亿美元十年期订单,宝马、雷诺、沃尔沃等车企随后跟进,累计订单超过500亿美元。而彼时的宁德时代,刚刚完成A轮30亿元融资。但技术瓶颈很快成为Northvolt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正极材料研发上耗时五年未能突破镍钴锰比例调配技术,最终被迫从中国进口关键材料,导致每公斤成本比亚洲同行高出30%。更致命的是,其瑞典工厂良品率长期徘徊在70%,而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仅用18个月实现量产,两年内就将良品率提升至95%。

供应链脆弱性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电池产业的困境。欧盟审计院数据显示,欧洲87%的锂依赖澳大利亚进口,68%的钴来自刚果,40%的天然石墨依赖中国。本土锂矿从发现到投产至少需要12-16年,即便德国Vulcan能源等企业加速建设锂精炼厂,到2030年也仅能满足欧洲一半的锂盐需求。这种供应链短板导致多家欧洲电池企业产能不达标,德国道达尔、大众PowerCo、法国Verkor、意大利Italvolt等企业均陷入困境。

政策矛盾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欧盟一方面通过补贴扶持本土企业,另一方面却放任能源成本高企——Northvolt瑞典工厂电价是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3倍,德国工人时薪是中国的5倍,却要求达到相同生产效率。这种"既要环保高标准、又要成本低价位,既要高福利保障、又要快扩张速度"的政策悖论,使欧洲电池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企业的本地化布局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96.4GWh,同比增长29.4%,其中7月单月出口14.8GWh,增幅达48.4%。在慕尼黑车展上,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四家中国电池巨头悉数参展,且全部在欧洲建厂。宁德时代在欧洲布局的产能已达170GWh,相当于其国内产能的34%。其德国图林根工厂已获得大众集团双重认证,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则瞄准宝马、斯特兰蒂斯和大众等车企。

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显中国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宁德时代全球首发的NP3.0技术,将电池热失控后的高压维持时间延长至1小时以上,确保车辆在德国不限速高速上仍能保持动力并正常驶入应急车道。该技术还能实现热失控后无明火、无烟,避免二次事故。这一技术源于宁德时代2018年首创的NP1.0"不起火、不扩散"概念,2023年推出的NP2.0技术已实现"热电分离"的根本性风险消除。

针对欧洲市场特性,宁德时代推出的神行Pro长寿命版电池可实现12年100万公里寿命,满足欧洲消费者低换车频率的需求。该电池在122kWh容量下可提供758公里续航,相当于从慕尼黑直达德布勒森。而神行Pro超充版电池则具备12C充电能力,理论上100kWh电池最高充电功率可达1200kW,远超比亚迪在国内的"兆瓦闪充"技术。在极寒环境下,该电池20分钟可补充410公里续航,有效应对欧洲漫长冬季。

中国企业的本地化策略远不止于产能复制。宁德时代德国工厂雇佣大量当地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亿纬锂能则与匈牙利大学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基础材料创新。这种"中国技术+欧洲资本+本地制造"的混合模式,正在重塑欧洲动力电池产业格局。随着中国电池企业持续输出技术标准与制造经验,欧洲市场或将迎来新的竞争平衡。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