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曾让不少学生尝到快速完成课业的“便利”。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部分大学生借助ChatGPT等工具,仅用十分钟便可生成一篇论文,甚至认为教师难以察觉异常。然而,这种“轻松”局面正被全球高校的新举措打破——针对AI生成作业的筛查机制已全面铺开。
此前,学术领域对AI写作的应对一度陷入被动。数据显示,美国超半数学生曾以不同方式使用生成式AI完成学业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因此遭遇冲击。但进入2025年后,AI作业检测工具的快速发展扭转了这一态势,技术升级使学术诚信的维护手段更为精准。
面对愈发严格的检测环境,部分学生转而寻求“AI人类化”服务。这类服务声称可通过添加拼写错误、冗余表述或模拟个人语气,将AI文本改写为更接近人类写作风格的内容,以规避检测。然而,随着检测算法的持续优化,此类改写手段的隐蔽性逐渐降低,教师识别AI生成文本的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教育领域对AI作业的监管存在两种声音。支持严格检测者认为,过度依赖AI可能削弱学生的专业能力;反对者则担忧,过度严厉的筛查可能误判正常写作。对此,部分专家建议,学校应探索AI技术的合理应用场景,例如允许在资料收集阶段使用AI辅助,但要求核心观点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