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近日推出了其史上最薄的智能手机——iPhone Air,这款设备以仅5.6毫米的机身厚度刷新了品牌纪录,起售价定为7999元。不同存储版本的定价分别为:256GB版本7999元,512GB版本9999元,1TB版本11999元。其纤薄设计让人联想到2014年因易弯曲问题引发争议的iPhone 6 Plus,但苹果强调通过材料与结构创新,已彻底解决耐用性隐患。
在产品发布后的媒体互动环节中,苹果营销主管Greg Joswiak与硬件工程主管John Ternus向科技媒体Tom's Hardware展示了iPhone Air的抗弯性能。Greg Joswiak现场将手机抛向空中,随后邀请记者尝试弯折。测试结果显示,手机在受力后仅出现轻微形变,随即迅速恢复原状,未留下任何损伤痕迹。
这款设备的结构强度得益于五级钛合金一体成型工艺,机身完全摒弃传统接缝与连接点,从根源上消除了结构弱点。屏幕采用升级版Ceramic Shield 2玻璃,配合IP68级防水防尘认证,进一步提升了防护能力。苹果高管透露,其设计理念借鉴了2008年MacBook Air的一体成型技术,但将该工艺应用于超薄智能手机面临的制造挑战更为严峻。
针对电池安全,John Ternus特别介绍了内置锂电池的防护设计。电池被金属外壳完全包裹,成为机身结构的一部分,这种设计既能分散外部压力,又能防止弯折时内部组件受损。苹果表示,此举旨在消除消费者对"超薄设备必然脆弱"的顾虑。
在解释抗弯原理时,两位高管指出,iPhone Air的机身设计允许有限度的弹性形变。当受到外力时,材料会先产生轻微弯曲,随后通过自身弹性迅速复位。这种特性不仅提升了抗冲击能力,还优化了握持手感。尽管社交媒体上已有用户对设备耐用性提出质疑,但苹果坚称其通过严格测试,可承受日常口袋挤压、意外跌落及短暂过度弯曲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