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地平线HSD:以“软硬一体”之姿,推动智能驾驶走进十几万级车型普及潮

时间:2025-09-13 11:40:30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一场关于智能驾驶产业的“无声较量”正在上演。中国科技企业地平线与全球智能驾驶芯片巨头Mobileye的展台比邻而居,这一布局被业内视为国际产业格局重构的微妙信号。当被问及展位选择时,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轻描淡写地回应:“这或许不是偶然。”

在智能驾驶赛道,地平线正以独特的“系统赋能者”姿态突破重围。这家被外界称为“不造车的特斯拉”的企业,通过芯片、算法、座舱系统、智驾方案的四维布局,构建起覆盖整车智能化的技术生态。余凯将其定位为“产业基础设施提供商”:“我们不做整车制造,但能为车企提供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这种定位精准切中了主机厂转型的痛点——当全栈自研成本高企、周期漫长时,模块化合作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数据印证着这种战略的成功: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在中国自主品牌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占有率达45.8%,累计赋能车型超400款,合作主机厂突破40家。但余凯更看重生态价值的积累:“被需要比被关注更重要,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关系。”

技术层面,地平线正推动自动驾驶进入“4G时刻”。余凯将这一阶段类比于移动通信从3G向4G的跨越:“当视频流畅播放成为标配,辅助驾驶也该从‘可用’迈向‘必用’。”其核心武器是软硬一体的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该方案集成强化学习算法与端到端架构,实现“光子输入到轨迹输出”的毫秒级响应。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套系统首次搭载于15-20万元级车型奇瑞星途ET5,打破了高阶智驾的“豪华车专属”定律。

“技术普惠不是口号,而是商业逻辑的必然。”余凯强调,HSD通过重构产业链分工,将辅助驾驶转化为标准化软件产品,既压缩了传统方案的成本,又提升了交付效率。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中国版FSD”,但其差异化在于更强调生态兼容性——既支持“Windows式”的深度定制,也提供“安卓式”的开放接口。

在商业化进程中,地平线设定了更具挑战的目标:从“千万片征程芯片”迈向“千万套HSD系统”。这一跃迁不仅意味着量级的提升,更要求系统在多车型、跨区域场景中实现稳定部署。为此,企业正推进三项关键举措:构建全生态HSD体系,吸引超20家合作伙伴参与定制开发;推动主流车型“平价上车”,计划覆盖15-25万元价格带;坚持“卷上限”策略,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压低价格参与竞争。

全球化布局中,地平线选择“共生”而非“征服”。其在慕尼黑设立欧洲总部,与博世、大陆等Tier-1建立深度合作,完成50多个国家的150万公里海外验证。目前,已与大众、日产等9家合资车企达成30款车型定点,预计海外订单将超750万辆。面对欧洲市场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余凯以“课代表与学习委员”比喻中欧合作:“技术输出需要文化适配,建立信任比抢占份额更重要。”

尽管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仍存障碍,余凯将其视为时间问题:“20年前德国还在用卡带时,中国DVD已普及。技术渗透的滞后性,终将被市场规律打破。”在这场关于产业地位与话语权的竞争中,地平线选择以“退一步”的姿态前进——不做全能主角,而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态伙伴。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