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已进入关键转折点,竞争焦点正从模型与代码层面转向以数据、算力和开源资源为核心的全球协同体系。他特别强调,未来的计算能力将突破地面限制,向太空延伸。通过“计算卫星”处理空间数据、推动深空探索,太空算力将成为开源理念在物理空间和人类边疆中的终极实践。
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成功将12颗算力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送入轨道,并首次在太空中部署了80亿参数的AI模型。这一突破标志着“计算卫星”这一全新卫星类别的诞生。与传统通信、导航或遥感卫星不同,它以在轨算力为核心,通过星间互联和实时协作,将太空数据处理从依赖地面转变为在轨执行,大幅提升了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三体计算星座”的商业模式涵盖三大方向。首先是太空算力租赁,通过星间激光链路将星座打造成“太空数据中心”,为其他应用卫星提供边缘计算能力,解决“有星无算”的痛点。其次是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利用专属地面站和星间激光链路构建“太空光纤”,为云厂商和大型互联网客户提供低延迟、低成本、高安全的跨境传输和算力调度服务。第三是智能数据资产变现,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农业、气象、能源、城市治理和低空经济等行业的“数据即服务”,释放商业价值。
在深空探索领域,“三体计算星座”展现了更宏大的愿景。阿里云创始人提出,未来将在太阳-地球的L5点(拉格朗日第五点)部署“太阳卫星”,实现深空探索中的AI伴随。这一设想契合了人类在长期太空驻留和深空探测中对独立算力的刚性需求——在无法将数据传回地面处理的情况下,只有将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能真正走出地球。
中国银河证券认为,“三体计算星座”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模式创新,开辟了“通信+算力+数据”复合型太空基础设施的新赛道;其二,市场潜力巨大,To B市场的算力调度与数据传输需求将成为卫星通信商业化的核心增量;其三,政策契合度高,与我国“空天地一体化”战略和“东数西算”工程形成呼应,具备产业政策红利;其四,全球机遇显著,通过开放算力资源与数据平台,有望成为国际太空算力网络枢纽。
尽管前景广阔,但“三体计算星座”的推进仍面临挑战。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度、关键器件研发速度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其发展。技术落地后的市场接受度、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协调等问题,也需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