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中国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付款革命”正在深入推进。17家主流车企此前公开承诺的“60天供应商账期”政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得到明确支持,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生态优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汽车产业链的复杂性在账期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一辆整车涉及数万个零部件,背后是数百家各级供应商,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是德系车企的4.5倍、美系车企的3倍,部分企业账期甚至超过240天。这种长期拖欠导致供应商需垫付3至4个月的原材料、人工和设备成本,对于利润率普遍在5%至8%的中小零部件企业而言,相当于近40%的营运资金被占用。
资金压力直接推高了产业链运行成本。调查显示,零部件企业平均融资成本达5%至8%,显著高于整车企业3%至5%的水平。为维持运营,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借贷,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紧张。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制约了供应商的研发投入,也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
缩短账期的政策组合拳正在发力。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对60天账期的起止时间、验收周期、支付比例等关键环节作出细化规定。例如,明确账期自供应商交货并通过验收合格之日起算,最长不超过60个自然日,同时要求车企不得以验收流程、审批程序等为由变相延长账期。
政策层面同步加强监管。八部门联合发文强调“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为防止隐形账期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谓隐形账期,即形式上符合60天要求,但通过设置复杂付款流程、延长审批时间等手段变相拖延支付的行为。这些措施的出台,意味着车企不能再通过操作流程来规避实际付款责任。
对于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而言,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压力的缓解,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及时付款有助于供应商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最终形成整车企业与供应商协作共赢的良性循环。这种转变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注重生态健康度和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