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以DJ打碟、型男互动等新奇玩法刷爆社交平台,当杭州某烧鸟酒馆因古风舞者与顾客的亲密互动引发全网热议,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表演革命”。从湊湊火锅的驻唱歌手到SIZEN咖啡的“男模服务员”,越来越多的餐厅试图通过“餐饮+表演”的模式打破传统经营困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95后消费者陌陌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抖音刷到海底捞“夜店模式”的视频后,特意预约了夜宵时段前往体验。“现场有打碟、演唱和互动环节,DJ还会和顾客抓手、摸腹肌、合影。”陌陌回忆道,这场持续半小时的演出让她“饭吃饱了,脸也笑僵了”,甚至因为表演延长了用餐时间,还多点了小吃和酒水。这种“一顿饭、多重体验”的模式,恰好契合了年轻群体对“超值体验”的心理预期。
餐饮与娱乐的结合并非新鲜事。从古代市集的说书先生,到民国时期上海茶馆的评弹表演,再到后来驻场歌手的轻音乐演奏,餐饮场景的“体验感”一直在被放大。但如今的“餐饮+表演”模式显然更加激进——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香飘飘的“男团服务生”、鸿姐老火锅的型男“一日店长”,都在试图通过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互动体验吸引消费者。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餐饮行业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2024年,奈雪的茶净利润亏损9.19亿元,呷哺呷哺亏损4.01亿元,味千(中国)净亏损0.2亿元。在高房租、高人力、高食材成本的“三高”压力下,餐饮老板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引流方式。与此同时,被称为“体验一代”的95后、00后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已从单纯的“饱腹”转向社交、娱乐、打卡的综合体验。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好吃”已经不够传播,“好玩”“好看”“好刺激”才是流量密码。
然而,“擦边”表演的边界始终模糊。陌陌认为海底捞的夜宵模式离“擦边”还很远,但网上却不乏对其“过度娱乐化”的质疑。这种暧昧不清的运营策略,让餐饮企业在流量与风险之间走钢丝。更早探索“擦边餐饮”模式的海外品牌,已经给出了警示。
泰国曼谷的海鲜餐厅“Staneemeehoi”曾以肌肉男服务生为招牌,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却在近期宣布永久停业。美国的猫头鹰餐厅(Hooters)也曾以穿着紧身短裤和低胸上衣的女服务员为特色,全球拥有超过400家分店,却在今年上半年传出破产重组的消息。随着女性意识的兴起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物化女性”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抵制。NBA球星德文·布克甚至在社交平台呼吁抵制猫头鹰餐厅,反映出公众对这类营销模式的负面评价已成主流。
国内也已出现监管收紧的信号。杭州某烧鸟酒馆因表演内容问题被约谈叫停,云南“猛男餐厅”因违规演出被罚款并吊销演出许可,椰树集团也多次因低俗营销被处罚。这些案例表明,单靠“擦边”表演或许能制造一时流量,却不足以支撑餐饮企业的长期发展。餐饮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口味、服务、环境、价格的综合较量。表演可以成为亮点,但永远不能替代美食的本质。
在“擦边”营销频频触礁的同时,一种更具文化内涵的“正向表演”模式正在兴起。广东部分酒楼在大厅中央搭建摔跤擂台,将传统武术文化与早茶相结合,吸引大量食客。拳赛酒吧则通过引入专业拳击擂台,精准切中年轻客群对沉浸式体验、潮流运动与社交互动的需求。除了常规拳赛,这类场所还会策划脱口秀比赛、电音派对等多元活动,填补非赛事日的客流量。
更沉浸的“演出饭”则将场景体验推向极致。开心麻花主题餐厅的《偷心晚宴》、杭州的《宫宴》、济南的秀宴,都将地方文化融入宴饮,让食客既能观看演出,又能体验妆造服务。然而,热闹的背后,菜品和服务质量却成为普遍短板。“预制菜”“上菜凉了”“点心潮湿软塌”等吐槽屡见不鲜,基础妆造与VIP席位的分级收费,更让普通消费者陷入“不额外花钱就像误入宴席的丫鬟”的荒诞处境。
这些案例表明,餐饮的本质未曾改变——好吃、放心、值得回味,是一切体验的根基。表演可以是让食物“会说话”的媒介,也可以是让品牌“被记住”的叙事,但它永远无法代替食物本身。真正的“表演餐饮”,不应止于视觉的狂欢,更应该是一场贯通视觉、味觉与体验的完整交付。让表演服务于餐饮,找到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的关键节点,才能让表演餐饮真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