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复旦文科生小红书“跨界”训练AI,解锁幽默语言新技能

时间:2025-09-18 20:02:26来源:上观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当哲学系学生开始训练AI接网络热梗,当文科生与算法工程师结伴调试模型参数,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人性化”的实践正在上海悄然展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小红书hi lab联合举办的“AI人文训练营”中,37名跨学科学生用两个月时间,让机器学会了“贵在经历”这类充满哲学意味的回应。

“我们希望AI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幽默。”2023级哲学系学生莫凡所在的小组,凭借让AI掌握网络热梗语言的项目斩获训练营一等奖。这个由哲学、新闻、计算机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发现,要让机器说出让人会心一笑的回答,仅靠数据堆砌远远不够。他们通过分析脱口秀表演结构、小品台词逻辑,反复校准模型对“幽默”的感知阈值,最终让AI在面对“人生一波三折”的调侃时,给出了“贵在经历”的意外回应。

这种突破性进展源于训练方式的革新。与传统技术训练不同,学员们采用“人文+算法”的双轨模式:既让AI学习海量文本数据,又通过哲学思维解构语言背后的情感逻辑。项目顾问王金林教授指出:“新文科建设必须‘走到田野当中’,当文科生带着人文视角进入技术实验室,才能真正让AI理解人的需求。”这种理念在训练营中得到充分验证——来自历史、中文、社会学等十多个专业的学员,组成了十支跨学科团队,每个小组都配备后训练算法工程师作为技术伙伴。

初期面临的挑战超出预期。多数文科生面对代码界面时产生的“技术焦虑”,在共同研讨中逐渐转化为独特优势。“哲学训练让我们更关注回答的伦理边界和价值导向。”参赛营员胡博发现,当团队需要判断某个网络热梗是否适合AI使用时,人文背景的成员总能提出关键性意见。这种互补在模型优化阶段尤为明显:技术侧负责调整参数效率,人文侧则把控内容质量,两者缺一不可。

训练营的实践成果正在改变人们对AI的认知。莫凡团队发现,经过人文训练的AI不仅能准确解析“谐音梗”的笑点机制,还能根据用户情绪调整回答风格。当用户表现出焦虑时,模型会减少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面对年轻群体时,则自动切换为二次元表达模式。这种动态适应能力,源于学员们对“人性化”的深度理解——他们将哲学中的“共情理论”转化为算法可执行的判断标准。

跨学科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引入框架理论分析对话结构,社会学团队构建情感共鸣模型,中文系成员则负责提炼语言美感。这种多元视角的融合,让AI在处理复杂社交场景时表现出色。某次测试中,面对“社恐”用户关于职场沟通的咨询,模型不仅提供了具体话术,还通过渐进式提问帮助用户建立自信,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交互方式,正是传统技术训练难以实现的。

随着训练深入,学员们对“人文训练师”这一新兴职业有了更深认知。“AI可以生成无数种回答,但判断哪种更好始终是人的价值选择。”莫凡的感悟道出了项目核心。这种认知转变在学员中具有普遍性:原本担心被技术取代的文科生,发现自身在伦理判断、文化理解方面的优势恰恰是AI训练的关键环节。

项目负责人尹洁教授观察到,这种实践正在重塑新文科的建设路径。当哲学思考与算法逻辑深度融合,产生的不仅是更“懂人话”的AI,更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训练营结束后,多个科技企业向学员抛出橄榄枝,他们看重的正是这种“技术理解力+人文洞察力”的双重背景。

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实践证明,当人文思维注入技术血脉,人工智能展现出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对人性本质的理解。正如某位学员在结营报告中所写:“我们教会AI的不仅是语言技巧,更是如何像人一样思考和感受。”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探索,或许正预示着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