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瑞幸咖啡携着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登陆纽约曼哈顿时,这家曾因财务造假而被迫退市的品牌,正试图在星巴克的主场掀起一场新的咖啡革命。截至目前,其已在曼哈顿布局五家门店,其中两家于今年夏季开业,标志着这个中国咖啡巨头正式开启美国市场的深度渗透。
六年前,瑞幸以纳斯达克上市者的身份亮相资本市场,却在一年后因承认虚构22亿元人民币营收而轰然倒塌。这场造假风波导致公司退市、高管更迭,并支付1.8亿美元罚款。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品牌通过重组迅速重生,仅用三年时间便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咖啡连锁——这一现象被观察者称为"中国速度2.0"的典型案例。
面对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压力,瑞幸选择将扩张触角伸向海外。2023年3月新加坡首店开业后,今年早些时候又进军马来西亚,如今更将战略重心转向美国。这个决策的时机颇具深意:星巴克正陷入连续六个季度的同店销售额下滑困境,新任CEO布莱恩·尼科尔不得不关闭80-90家纯自提门店,试图通过改善店内体验重振客流。
在曼哈顿第六大道的瑞幸门店,40岁以下顾客占比显著。这些消费者熟练地通过手机应用下单,5.75美元的拿铁标价虽与附近星巴克相当,但新客可享受1.99美元的特惠价——这一策略与瑞幸在中国市场的崛起路径如出一辙。店内座位稀少的设计延续了其亚洲门店的高效风格,而创意拿铁口味和杯身定制服务则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关键卖点。
市场分析机构伯恩斯坦指出,该门店日均500-600单的交易量难以覆盖成本,预计需达到1200单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这一数字虽在新加坡门店可轻松达成,但在竞争激烈的纽约市场仍存挑战。不过瑞幸的折扣攻势持续不断:记者在首次消费后两天即收到4.99美元咖啡配羊角包的优惠,后续更频繁收到1.99美元的回购促销。
美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异常复杂。除星巴克外,唐恩都乐等快餐连锁以低价策略分食市场,Dutch Bros、Tim Hortons等品牌也各据一方。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平价奶茶品牌蜜雪冰城近日在运河街签下十年租约,开设2000平方英尺的大型门店——这预示着瑞幸在美国市场的真正对手可能来自同源文化圈。
消费者行为研究显示,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态度较老年群体更为积极,这种代际差异在消费领域表现为对新兴品牌的开放态度。在经济分化加剧的背景下,瑞幸的折扣策略恰好契合了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第二季度美国最富有10%人群的消费占比达49.2%,创历史新高,而大学生群体的长期失业问题与生活成本压力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