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台四足机器人用“机械爪”与小女孩完成了一次特别的“击掌”,金属触感与童真笑声交织的场景,成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生动注脚。这款搭载智能算法的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复杂动作,更象征着人机交互技术迈向新高度。观展者陈宇感慨:“透过这只机械手,我触摸到了创新跳动的脉搏。”
在人工智能专馆,马来西亚工程师彭家伟体验了数字孪生技术:当他的手掌触碰虚拟工厂模型时,千里之外柳州实体车间的生产线数据实时投射在眼前,智能分析系统同步启动。“我们握住的不仅是虚拟界面,更是技术落地的未来图景。”这位专业观众的评价,道出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深层意义。从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到智能通关系统,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正通过技术之手紧密联结。
经贸合作的温度在签约仪式上持续升温。155个合作项目覆盖6个东盟国家,各国代表在协议文本上落笔时,传递的不仅是商业契约,更是技术标准互认的承诺。天津航大汉来公司创始人乔雷章首次参展便收获多国订单,其海上无人机产品引发马来西亚、印尼客商浓厚兴趣。“在有人驾驶航空诞生百年后,我们正迎来无人化智能经济的新风口。”他比喻道,“人工智能是产业大脑,硬件设备是执行四肢,二者协同才能跑赢未来。”
文化共鸣在展馆各处悄然绽放。越南绣娘改良的传统绣球吸引各国观众触摸其柔软纹路,缅甸留学生与中国学子合奏的弯琴与古筝乐声悠扬,菲律宾教师玛甘与广西茶商以六堡茶代酒共饮。这种跨越国界的互动,在青年科学家群体中尤为显著。泰国呵叻皇家大学助理教授帕卡蓬·博昂通表示:“希望像物理领域共享大科学装置那样,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算力与数据资源的国际协作。”
连续五年参展的土耳其展商伊纳亚特,用五年时间从学习中文议价到产品畅销,他的羊绒围巾展位前始终围满客商。“与中国朋友的手越握越紧,合作就越走越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博览会二十年发展的真谛。从“黄金十年”到“钻石十年”,东博会上的双手从礼节性相握发展为技术协作的紧握,从实体接触延伸至数字互联,最终凝聚成理解与信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