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祝融号火星探险:地下层理现端倪,远古海洋记忆渐清晰

时间:2025-09-23 13:03:19来源:小AI编辑:快讯

当人类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火星始终是最受关注的星球之一。它不仅与地球在地质特征、季节变化和昼夜节律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更因其可能存在的宜居条件,成为人类星际移民的理想候选地。长久以来,关于火星北半球低地是否存在古海洋的争议从未停歇,而近期我国科研团队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数据,为这一谜题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着陆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作为探索火星的“先锋”,它搭载了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这一“秘密武器”的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地下结构,并寻找可能存在的水冰资源。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祝融号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还意外揭开了火星远古海岸线的神秘面纱。

研究团队在分析祝融号雷达低频通道实测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10至35米的深度范围内,存在76个地下倾斜反射体。这些反射体分布广泛且均匀,覆盖范围超过1.3公里。更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全部朝着北方低地方向倾斜,倾角在6°至20°之间,平均倾角为14.5°。在相同位置的不同深度,还能观测到多个平行分布的反射体。科学家们通过对比地球上的类似结构,排除了风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的可能性。

这些层理结构的形成需要特定条件。研究表明,它们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高度相似,说明火星曾存在持久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风浪才能驱动沿岸输送,为海岸线带来稳定的泥沙净流入,进而形成海岸线前积层。这一发现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证据。

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祝融号在行驶过程中拍摄到的裸露岩石,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既不同于火星常见的火山岩,也与风沙沉积形成的层理构造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层理指示了双向水流的特点,与地球滨—浅海环境中的低能潮汐流一致。组成交错层理的层系在两个相反方向叠覆倾斜,进一步证明了古水流环境的双向性。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双向水流模式在地球的滨—浅海环境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火星因小卫星而形成的低能量潮汐系统里,小规模层理构造更容易出现。这些发现表明,火星可能曾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表面存在广袤的海洋。而祝融号着陆点的位置显示,观测到的沉积构造很可能形成于北部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中。

此次发现的意义不仅限于科学探索。它将火星液态水的证据从极地地区拓展到了更适合人类活动的中低纬度地区,证实了火星曾经很可能具备宜居条件。如果这一区域确实曾有海洋,随着气候变迁,大量水分或许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起来。这对未来建立火星基地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因为这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在火星获取水资源,从而大幅降低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这些古海洋沉积物还像一本本史书,保存了火星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通过研究它们,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火星是如何从温暖湿润走向如今的寒冷干燥。这对于未来人类改造火星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居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火星古海洋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例如,目前的火星气候模拟结果并不支持火星曾经存在长时间温暖环境,这与地貌观察结果存在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激发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不断深入研究。每一个新发现都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虽然照亮了一片区域,却又在更广阔的未知中激发我们继续前行。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