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成为科技领域的新焦点,其发展态势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加速突破,国内企业纷纷加大投入,试图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国产人形机器人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国际市场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本动作尤为活跃。9月16日,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资本、高通创投等科技巨头均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和英特尔此前已多次投资Figure,显示出对这家企业技术前景的高度认可。Figure创始人兼CEO布雷特·阿德科克因年仅39岁便取得如此成就,被业界誉为"下一个马斯克"。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公开表示,特斯拉未来80%的企业价值将取决于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发展。9月9日,马斯克在峰会上透露了第三代Optimus的最新进展:其手部设计实现重大突破,灵活性接近人类水平,工程复杂度超过Model X车型。该机型采用"前臂集成驱动"方案,在提升灵活性的同时减小体积和重量。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AI5芯片将为Optimus Gen3提供算力支持,使其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特斯拉计划在5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这一规模若能达成,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
国内产业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凭借完整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多家国内供应商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体系,本周特斯拉即将召开的产量会议或将释放第三代机器人的更多信息。人形机器人之所以成为科技公司竞相布局的领域,在于其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的战略价值——它整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产业变革点。
自今年春晚后,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在运动控制、AI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国内企业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整机技术方面,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核心技术取得进展,推动了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目前,人形机器人已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为万亿级产业规模的实现奠定基础。
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规模已突破118亿元,成为跟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的规模最大ETF。该指数今年表现优异,与其精准的定位密切相关。2024年4月,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完成重要修订:成分股聚焦"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及其他相关领域",数量从100只缩减至50只,并设置了5%的个股权重上限。这种设计使指数更能反映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发展情况,避免了单一股票波动对指数的过度影响。
国内头部企业正在加快证券化进程。宇树科技计划四季度提交IPO材料,智元机器人通过入主上纬新材实现曲线上市,乐聚机器人已完成股改。这些动作不仅提振了市场情绪,也为整个板块注入了发展活力。虽然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成熟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间,但当前已涌现出一批具有潜力的企业,其发展轨迹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