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清华团队固态电池研究获突破:新策略开发材料,能量密度翻倍且更安全

时间:2025-09-29 01:42:25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提出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及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收录。这项创新不仅使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实现翻倍,更在稳定性与安全性上达到全新高度,为电动汽车续航革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通过原位聚合技术,将液态单体前驱液注入电池后加热引发聚合反应,直接在电极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这种工艺彻底消除了传统固态电解质与电极间的孔隙问题,使界面阻抗降低90%以上。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新型PTF-PE-SPE电解质的电池在0.5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72.1%,而传统电解质电池在循环50次后容量即衰减至80%。

在材料设计层面,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将高负载LRMO正极(面容量>8mAh/cm²)、贫电解液(电解液与容量比1.2g/Ah)及无负极结构相结合。这种创新架构使电池重量能量密度达604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1027Wh/L,较当前顶级商用电动汽车电池包(约255Wh/kg)提升超一倍,甚至超越QuantumScape等固态电池企业的800Wh/L目标值。

安全性测试中,新型电解质展现出卓越的阻燃特性。实验表明,PTF-PE/LiTFSI薄膜具有自熄性,最终电解质膜完全不可燃。在针刺测试环节,满电状态的FPE-SPE软包电池被钢针刺穿后未发生起火或爆炸,成功通过内部短路极限测试。这种物理形态与化学组分的双重防护,使电池热失控温度较液态电解液提升300℃以上。

该成果的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LRMO正极材料的固有缺陷。作为理论比容量超250-300mAh/g的先进材料,LRMO的晶格氧氧化过程极易不可逆,导致氧气释放和结构退化。研究团队通过稳定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特别是阻断氧气生成这一关键步骤,成功打破传统衰减链条。这种机理层面的创新,使高能量密度与长循环寿命首次实现兼容。

项目负责人张强教授是能源材料领域的国际权威,其团队长期致力于锂硫电池基础研究。这位连续四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学者,曾提出锂键化学、离子溶剂复合结构等开创性概念,并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碳硫复合正极等关键材料。此次固态电池突破,正是其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深度融合的又一力证。

更多热门内容
低空经济崛起:规模迅速增长,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低空经济产业格局正加速构建。 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增长迅速,2023年已突破5000亿元,增速高…

2025-09-29

XR虚拟演播室:融合现实与虚拟,开启视听新体验的创作之旅
xr虚拟演播室是利用XR技术创建的一种新型演播环境,允许制作团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拍摄和直播。 xr虚拟演播室的制作步骤第一步:需求分析在制作xr虚拟演播室前,首先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项目目标、预算、资源…

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