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鲲鹏计算产业在近日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期间迎来重要里程碑。以“鲲鹏,为更先进的数智世界而计算”为主题的产业峰会上,全球首个通用计算超节点TaiShan 950 SuperPoD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计算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该产品采用鲲鹏最新一代服务器架构,通过华为自主研发的灵衢互联技术,实现超低时延、超大带宽和内存池化能力,为数据库、虚拟化等场景带来显著性能提升。
自2019年首款鲲鹏920芯片问世以来,华为通过持续的根技术创新与开源战略,已构建起覆盖硬件、软件和行业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数据显示,六年时间里鲲鹏与7000余家合作伙伴共同孵化超过2万个解决方案,openEuler操作系统部署量突破1260万套,openGauss数据库下载量达480万次。此次峰会上,华为联合38家伙伴发布2025年场景化解决方案,并新增2家钻石级、2家金牌级和23家银牌级部件合作伙伴,进一步夯实产业生态基础。
在能源领域,鲲鹏计算底座的实践价值得到充分验证。南方电网数字化建设负责人段卫国在峰会上分享,自2020年引入鲲鹏技术以来,其应用已覆盖四个数字化应用族群及基础设施平台,国产通用算力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特别是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鲲鹏凭借高可靠性实现“零故障”规模部署;通过自主创新的芯片与操作系统技术栈,为数字电网构建起安全防线;云化能力则有效支撑“南网云”战略落地。在财务系统改造项目中,鲲鹏与达梦数据库的协同优化使NUMA架构处理性能提升20%,处理器消耗降低15%,故障响应时间缩短10%。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致辞中指出,全球计算技术正经历深刻变革,通用计算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石,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规模效应,更在于为智能计算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面对智能算力需求爆发,行业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协同,通过多元技术融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华为鲲鹏计算业务总裁李义透露,目前鲲鹏技术已培养数十万专业人才,服务政务、金融、能源、制造等关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开发效率方面,鲲鹏推出的DevKit和BoostKit工具链实现“一码多芯”开发模式,通过统一代码和流水线构建多平台版本,使开发效率和应用性能平均提升30%以上。硬件开放战略成效显著,13家OEM厂商推出300余款数据中心产品,50余家部件伙伴开发80多款边缘设备,形成从数据中心到边缘场站的全场景覆盖能力。
软件生态建设持续深化,openEuler操作系统、openGauss数据库及毕昇编译器已完成对灵衢互联技术的全面适配。今年新增开源的解决方案包括高性能计算框架KUPL和三款新编译器,进一步释放鲲鹏硬件算力。华为副总裁马海旭介绍,TaiShan 950 SuperPoD采用可分可合的架构设计,既支持单机形态,也可灵活组合为超节点,实现资源池化和内存统一编址,大幅提升整体资源利用率。
随着数智化转型加速,算力已成为支撑各行业升级的核心要素。鲲鹏与南方电网的合作实践表明,自主创新的计算底座能够有效支撑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HPC仿真生态、全自主技术栈和智能组件协同,未来可打造能源数字智能体,实现电网全域感知;建设城市级能源数字底座和绿色算力中心,推动能源系统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依托鲲鹏生态实现边缘与中心算力协同,全面升级智能巡检和数字员工部署,助力电力系统向智能时代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