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艺术深度交融的当下,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艺术领域跨界对话的盛会引发广泛关注。由PICO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英特尔共同举办的「AI赋能下的艺术、教育与产业生态论坛」,汇聚艺术家、学者与科技从业者,共同探讨AI技术对艺术创作、教育模式及产业生态的革新影响。
论坛现场,英特尔展示了其布局AI PC领域的创新成果。以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为核心的产品,通过智能抠像、文生图、AI辅助剪辑等功能,为艺术创作者提供高效工具。例如,设计师可借助AI技术快速生成参考图、构建情绪板,将传统设计流程中需要一到两个月的商业人像拍摄项目,压缩至两三天内完成从创意验证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PICO UED专家康荣昇指出,AI生图模型已进入“更懂意图、更可控、更快交付”的新阶段,海外Nano banana与国内Seedream 4.0等工具在多图融合、风格迁移、精准指令编辑等领域表现突出,推动设计行业向数据化、跨媒介方向演进。
视觉生成模型的突破正重塑内容创作生态。火山引擎三维视频技术专家赵思杰介绍,当前技术已在电商、双目视频、内容创作等多场景落地。例如,电商领域可通过文本指令与商品参考图生成高清视频;双目视频技术模拟人眼视差,打造沉浸式立体内容;短视频出海则借助多语言译制与动漫风格转换,实现内容再生产。未来,“理解与生成统一大模型”与“World Model”将成为关键方向,为虚拟场景交互与多模态内容生成提供技术支撑。
AI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已延伸至超高清视听领域。京东方中联超清运营中心总经理孙泽斌分享了「魔屏 AI 一体机」的实践案例,该设备集成AI旅拍、自助选片打印等功能,在北京、浙江等地的43个景区落地,推动文旅行业智慧化转型。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互动体验,更通过技术赋能传统场景,催生出贴合需求的创新产品。
在艺术教育领域,AI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张文超从数据集视角提出,艺术家可通过组织数据联动与再生成,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例如,以河流流动、人类行为或故事演变为线索,构建具有创作思维的数据集,为技术赋能艺术提供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工作组吴小虎则强调,艺术教育需从技能训练转向概念思维与跨学科融合,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指出,艺术家应与AI成为协作伙伴,在守护手工温度与情感智慧的同时,引导学生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表达。
虚拟展览与数字活化实践为艺术呈现注入新活力。北京灵境世界科技CEO宋阳分享了2025中央美院毕业季虚拟展示项目,通过三维重建、2D转3D算法与超写实VR场景,打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形态。展览融入MR互动与AR校园寻宝玩法,以任务奖励机制探索观展新方式。央筑光成艺术总监张亚婷以法海寺壁画为例,展示AI技术如何复现历史场景、设计数字化角色互动,并通过高精度扫描与3D建模增强细节表现,使文物复原更具生动性。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AI与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展开深度对话。从伦理问题到文化变迁,从技术边界到创作主权,多元视角的碰撞为行业提供了跨学科思考框架。此次论坛不仅搭建了技术、艺术与教育的交流平台,更通过前沿案例分享与理论探讨,明确了AI赋能艺术创新的发展路径。随着各方合作的深化,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或将持续重塑文化生态,为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