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领域,一场由机器人引领的变革正悄然兴起。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团队成员崔友林,在一场科普活动上,以《机器人种菜走进现实:一棵胡萝卜的无人化生长之路》为题,分享了未来农业智能化发展的新图景,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种菜的无限可能。
传统印象中,种地总是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场景紧密相连。然而如今,机器人种地已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真切地走进了现实。今年6月,在素有“中国胡萝卜第一镇”美誉的山东青岛市店埠镇,无驾驶舱的采收机器人正忙碌而有序地作业着。它熟练地松土、摘除萝卜缨、切齐胡萝卜,再将这些胡萝卜整齐地装入筐袋,整个采收过程实现了全无人化操作。
实际上,从一粒种子成长为成熟的胡萝卜,整个种植过程都已被一整套先进的装备所覆盖,实现了全程无人机器人种植。这一变革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投入,让农业成为了一份更具吸引力、更具科技含量的职业。
胡萝卜的种子极为细小,仅有0.001克,比芝麻粒还要小一半。过去采用撒播的方式,一亩地需要撒几斤种子,这不仅造成了种子的严重浪费,而且出苗后还需要人工进行间苗,成本高昂。同时,种子挤在一起生长,会相互争夺资源,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采用了数字化编程技术。他们使用可降解纸带,让种子像“乘客”一样逐个被包裹在纸带里。播种时,纸带展开,种子便能够有序地入土,保持整齐的间距。
而间距的控制则依赖于数控小机器人。这个小机器人通过独特的装置,精准地控制种子落入纸带的时间间隔,再结合时间和转速的调控,最终实现所需的株距。农户只需将预设的株距和编织速度输入系统,机器人就能让种子有序排列。这项技术每年能为农户节省600 - 800元的人工间苗成本。
胡萝卜对土壤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蔬菜,排水性好、有机质丰富只是基础,关键在于要抓好“平”与“松”两个环节。在平土方面,有卫星平地技术和激光平地技术可供选择。卫星平地技术借助北斗卫星,拖拉机上的传感接收器如同“智能手表”,能够接收卫星信号获取实时海拔和位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调整平地机铲刀的高度,铲去高处的余土,填平低洼地带。该技术不受环境限制,适合大规模地块作业,效率更高。激光平地技术则是在作业区域设置激光发射器,精准度可达毫米级,远超卫星平地,但它易受大风等气候因素影响,更适合小地块作业。农户可以根据地块规模和需求,选择适配的平土技术。
土地平整后,还需要保证土壤疏松,避免土疙瘩、石头、树根等阻碍胡萝卜根系的生长。如果土壤中有硬物,胡萝卜容易分叉,出现类似“人参”的畸形,影响品质。为此,科研人员采用了深松耕作业与国内首创的无人作业系统。他们给拖拉机安装智能控制系统,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大脑”,指挥其完成松土作业。同时,作业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方向与转向角度传感器、北斗定位及多目视觉等先进设备,如同拥有了“眼睛”,能够识别周围环境、确定自身位置和行进方向。只需给机器人下达作业任务,它就能自主规划最省时省力的路线。作业中若遇到羊群、井房、石头坑等障碍物,传感器与算法会快速识别,指挥机器人绕行或暂停,保障作业安全。机器人可搭载犁、旋耕机、耙地机等不同农具,作业误差小于3厘米,基本避免了重耕与漏耕,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土地准备就绪后,便进入了播种环节。此时登场的是被亲切称为“小橙”的蔬菜无人化作业平台。它功能强大,一次可完成4垄8行播种,还能同步实现旋耕、起垄、铺滴灌带、播种、镇压等复合作业,每小时播种面积超过10亩,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播种深度、起垄直线度、作业拼接精度,都考验着无人技术的精准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小橙”搭载种绳播种机,通过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规划最优作业路线,既能节省土地,又能缩短作业时间,全程依靠代码实现自主作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转弯掉头技术,这是衡量无人系统水平的关键指标。“小橙”的掉头技术比很多老驾驶员的驾驶水平还要高。传统驾驶员在田间掉头需要反复调整对齐,耗时久;而“小橙”通过算法能一次性确定最小作业路径与最短时间,完成高效掉头,水平堪比十年经验的老司机。
在植保环节,植保机器人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使用的农药均为生物农药或绿色农药,残留期短、对人体无害,但过去人工施药常常出现用量过大的问题。植保机器人能够实现精准施药,每个喷头可独立控制,根据胡萝卜的长势和病虫害情况变量施药。病虫害严重区域多施药,轻微区域少施药,同时根据整体长势调节总用量,既保证了药效,又减少了农药投入。这款植保机器人也是国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机型,能按田间轨迹精准作业,自主规划路线、原地掉头。它不仅避免了人工施药时人员吸入农药的健康风险,还能提升蔬菜品质,成为现代农场的必备高科技设备。
胡萝卜生长100 - 120天后进入采收季。过去主产区采收依赖“人海战术”,一块地需要上百人同时作业,包括拔萝卜、切缨、装袋、运输等环节。一亩地的采收成本超过1000元,占胡萝卜总生产成本(4000 - 5000元)的30%以上。而且,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多数在65岁以上,农村劳动力短缺,高强度的采收作业也不适合老人。为此,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国内首款胡萝卜无人化收获机器人。它能精准定位胡萝卜根部,模拟人手的“巧劲”作业,避免损伤根部和萝卜缨。切缨时能保持一致性,每天可采收30亩以上,相当于50个人工的工作量,实现连续稳定采收,是蔬菜机械领域的里程碑成果,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大宗蔬菜产业的重要科研突破。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2个省市试验应用,采收成功率达98%,破损率低于3%,而国际同类采收机的破损率多为7% - 8%,这项技术不仅领先国际,更适配中国国情,终结了胡萝卜采收依赖人工的历史。
采收后,胡萝卜还需要从田间运至仓库或水洗线,这时“小蓝”——一款网红运输机器人就派上了用场。它一次能运输1000公斤以上,替代了人工搬运,减轻了劳动力负担。它采用履带式结构,适配国内不同土壤状况,即便在丘陵地带或雨后泥泞田地,也能畅通作业。“小蓝”具备自动巡航、自主跟随功能,还能实现多机组编组作业,高效解决了田间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这6款农业机器人集成了最新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先进传感器等20多项技术,实现了胡萝卜种植从“机械化”到“无人化”的转变,为现代农业提供了优质的科技示范与引领。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机器人将变得更加聪明。目前它们主要依赖专家经验和已有知识,未来随着作业面积扩大、性能提升,通过大模型与机器自学习,它们能够将生产经验转化为自主决策能力,实现完全自主作业。田间种地完全由机器人完成的那一天,或许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