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松下控股正酝酿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35年将旗下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较当前市场平均水平削减约40%。这一目标将通过材料优化、工艺革新与规模效应三管齐下实现,最终将电池单价压低至每千瓦时不足60美元(约合人民币425.9元)。
作为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松下能源当前主打的镍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比高达40%。公司技术团队透露,计划在2030年前后将镍元素用量削减四成以上,同时重构生产流程以压缩加工成本。这种"减量增效"策略不仅着眼于材料端,更涉及制造环节的深度改造。
规模扩张成为另一关键抓手。松下能源正加速布局全球产能,通过提升工厂开工率与优化供应链管理来摊薄固定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销量表现将直接影响这一降本战略的成效——作为最大客户,其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将显著影响松下电池的产能利用率。
当前电池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组均价已跌至2013年的七分之一,其中电动汽车专用电池包均价降至每千瓦时不足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9.9元)。这轮价格雪崩中,中国厂商主导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异军突起,目前占据全球市场近半份额。
面对LFP电池的强势崛起,松下能源选择差异化竞争路线。公司明确表示暂不涉足磷酸铁锂领域,认为该技术路线在能量密度与低温性能方面存在局限。但随着中国厂商持续突破技术瓶颈,松下正通过改良镍基电池体系,试图在性能与成本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这场成本竞赛背后,是动力电池行业格局的重塑。当LFP电池凭借性价比优势席卷中低端市场时,松下押注的镍基电池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守住高端阵地,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市场地位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