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沙海深处月牙泉:千年守望的诗意幻境与天地对话

时间:2025-10-30 13:20:03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深处,有一处令人称奇的所在——鸣沙山与月牙泉。初次听闻月牙泉,是在上世纪末一部介绍莫高窟的电视专题片里。尽管镜头只是匆匆一瞥,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是在年均降水量仅约40毫米,而蒸发量却超过2400毫米的荒漠之中,竟有一泓千年不涸的清泉,宛如沙漠中的一颗明珠。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地下水过度开采,这颗明珠正面临着干涸的严峻危机,这让我既惊奇又担忧,心中对月牙泉充满了向往。

2019年,我终于有机会实地探访这片神奇的土地。当车辆抵达景区,远远望去,鸣沙山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茫茫大漠之中。沙峰陡峭,好似刀刃一般,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勾勒出一道优美而又威严的天际线。走近细看,连绵起伏的沙丘链环绕成一圈雄伟壮阔的弧形沙臂,山底是一片辽阔的马蹄形谷地,而那酷似初五蛾眉月的月牙泉,就静静地坐落在沙臂环抱的谷地最低处。此时正值日头高悬,金光如箭般直射而下,鸣沙山蒸腾着滚滚热浪,让人睁不开眼。唯有谷底的月牙泉,依旧散发着清凉的气息。泉水碧清却色暗似墨,安静地平躺在沙谷之中,只在表面泛起些许细碎的金光。天空偶尔有流云飘过,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比天上的云还要真切,仿佛让人产生了天地倒置的错觉。

沿着水畔漫步,热浪迅速穿透衣衫。没有一丝风,岸边的芦苇垂首而立,叶片卷曲,仿佛随时都会被这炽热点燃。凝视泉池边沿,水位痕迹如年轮般清晰可见,最近的一道水痕,距离塘岸不足二尺。沙地贪婪地吞噬着水汽,当年专题片中提到的潜在危机,似乎并未消除。

我原本计划登上鸣沙山高峰,俯瞰月牙泉的全貌,可刚登至山腰,便已汗流浃背、干渴难耐。无奈之下,只好用手机给月牙泉拍了张全景照片,算作到此一游的纪念,便匆忙离去。

今年秋天,我与朋友结伴再次来到敦煌。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我们在傍晚时分踏入鸣沙山。白日里灼人的阳光变得温柔起来,原本金黄的沙粒渐渐染上了橘红,又转为绛紫。当太阳滑向沙脊背后,天空不仅没有暗下来,反而有耀眼的光芒从沙丘喷射而出,如利剑般直刺苍穹。远处的沙脊边沿,成群的骆驼正缓缓移动,驼铃声被习习晚风吹散,飘入耳中。此刻,天地澄明,万物都沐浴在庄严而温柔的余晖之中。

我们站在西面的山腰上,月牙泉尽收眼底。碧色的泉水被镀上了一层金箔,安静得如同藏于深闺的羞涩少女。水域面积似乎比上次来时扩大了许多,原来东部的最佳观景点已变成湿地,还长出了芦苇。泉畔南侧的芦苇粗壮茂密,偶尔传来雀鸟的啼鸣声,芦苇形成的屏障甚至遮挡了路边游客观泉的视线。月牙泉仿佛不再是沙漠中可怜的泪珠,而是充满了勃勃生机。

一泓清泉生于沙丘环抱之中,本就是大自然奇妙的造化。而经年累月的风沙漫卷却未将其掩埋,更是堪称奇迹。这“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自然奇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特殊的地形结构。鸣沙山受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系统影响,冬春两季频繁刮西北风,大量沙粒从西北方向的沙源地涌来。而夏秋两季,受鸣沙山U形地形影响,风向变化多端,有时出现西南风,有时又出现偏东风或东南风。这逆向的“守护之风”,抵消了西北风带来的沙埋效应,使沙山虽然流动却不侵犯泉池。沙粒在流动中相互摩擦,通过U形沙丘这一天然的共鸣箱,发出奇妙的“呜呜”鸣响。声音大时,犹如飞机轰鸣、雷声滚滚;声音小时,则像丝竹管弦,悦耳动听。“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的特别音效,让此地有了“鸣沙山”之名。

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最后一缕霞光被吞没。鸣沙山在天幕上勾勒出蜿蜒的轮廓。忽然,东端沙丘有蓝光刺破黑暗,仿佛天外流星坠入沙谷,地屏浮现出敦煌壁画的流云纹样,景区开办的星空演唱会开始了。人们踩着温热的沙粒,从四面八方涌来。场地中央的舞台犹如沙漠方舟,载着各式光源和音响设备,静静地停泊在星海之下。人们散落在舞台对面的沙丘上,席沙而坐,静静等待一场声光之约。

当第一声鼓点敲响,整个沙漠仿佛都震颤起来,声音似乎并非来自音响,而是从大地深处迸发。在光束的照射下,鸣沙山不断变幻着色彩。吉他声如流星划破夜空,主唱的开场长音在沙丘间来回碰撞。先是琵琶独奏,如珠落玉盘,继而箫声加入,悠长如丝。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有人轻声跟唱,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数万人齐声高唱,声浪一波接一波冲向沙山,又被弹回场地。游客手中的荧光棒和开启照明功能的手机,随着乐曲的节奏前后左右摇摆,层叠的光浪此起彼伏。现代科技和欢乐的人群,为寂寥的瀚海之夜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趁大家沉浸在音乐歌舞中,我悄悄离开人群,来到空无一人的月牙泉畔。这里只有月泉阁透出微弱的灯光,周围一片沉寂,仿佛是另一个世界。抬头仰望星空,横亘天际的银河清晰可见,仿佛天神洒下的光粉,又似宇宙深处的纹裂。很快,一轮上弦月从云层后面悄然露脸,将一束清辉洒向人间。月光下的月牙泉宁静、安详,泛着细碎的银光,稀疏的星辰和皎洁的明月倒映其中。天上的月与泉中的月静静对视,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盈池的泉水仿若天神遗落在人间的一枚玉璜,又或是天上的月亮投下的影子。这幅“天上月”与“地上月”相互映衬的画卷,动人心魄,如梦如幻。此时此刻,我不禁恍惚:究竟是天上的月亮映在泉中,还是地上的泉投射到了空中?抑或是天空与大地各自拥有一个月亮?在极端干旱的死亡之海,似月的清泉与天上的明月,千万年来遥相呼应,这是何等的浪漫!

这“地上的月亮”也是大地睁开的一只慧眼,它不仅凝望着浩瀚的苍穹,也深情凝视着往来的苍生。它见证过使节旌旗漫卷,驼铃摇碎烈日;见证过唐僧踽踽独行,袈裟拂过流沙;见证过商队在泉边歇脚,铜壶煮着苦涩的茶水;见证过兵卒饮马支灶,大帐行营于此安顿……它不仅是滋养生命的水域,更是寄托着信仰的文化符号。

亘古至今,月牙泉迎来送往,等待着旅人,等待着黎明,等待着星辰,年复一年地继续着它对天地、人类的凝视。月牙泉岂止是一汪清泉、一处胜境,它更是一首空灵的诗篇,让每一个到访者,都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和无垠宇宙的深邃诗意。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