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用户访问量激增引发的服务器波动,让低调的AI公司MiniMax意外进入公众视野。10月29日深夜,该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新发布的开源模型M2引发全球开发者热烈追捧,导致下午时段线上服务成功率一度降至90%。这场"幸福的烦恼"背后,折射出中国AI企业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探索中的独特路径。
引发这场技术狂欢的M2模型,在发布短短三天内就创造了惊人记录。这款面向智能代理与代码场景的开源模型,不仅在Artificial Analysis测评中跻身全球前五、开源领域榜首,更在LMArena Web Dev榜单上超越Claude 4.5位列第四。其颠覆性的定价策略——单位成本不足竞品8%且全球限时免费,直接导致服务器在上线首日就遭遇历史级访问洪峰,在OpenRouter平台创下国内模型调用量第一的纪录。
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年轻公司,其发展轨迹始终带着"反潮流"特质。当行业集体追逐稠密架构时,MiniMax却将算力资源投入被视为"不稳定"的MoE架构研发。这种技术路线选择在2023年"百模大战"期间备受质疑,却意外成为后来技术迭代的突破口。2024年1月,该公司率先推出国内首个MoE大模型abab 6,四个月后发布的6.5系列更开创了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先河。
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印证了这种技术前瞻性。在成立初期就获得云启资本天使轮投资的MiniMax,后续又吸引到IDG、高瓴、米哈游等机构入局。值得注意的是,米哈游在2022年以273亿年收入、161亿净利润的业绩巅峰期选择投资,展现出产业资本对技术路线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在2023年ChatGPT引发的行业热潮中得到验证,当众多企业忙于概念包装时,MiniMax已构建起"B端+C端"的双轮生态。
2024年8月的Open Day发布会,成为外界观察这家神秘公司的关键窗口。会上披露的日均30亿次交互数据,揭示其已成为国内token调用量最大的AI企业。同期推出的海螺视频及其智能体产品,配合文本模型M1在长文本处理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构建起覆盖模型、应用、智能体的完整生态。这种技术纵深在2025年6月的技术发布周达到新高度,视频、语音模型的大版本更新使其稳坐"全模态之王"宝座。
在商业化探索上,MiniMax展现出与同行显著不同的路径。当部分企业依赖单一产品或持续融资维持运营时,该公司已建立起多元化营收结构。这种财务健康度在2025年行业投资趋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当VC/PE机构因DeepSeek的爆红而收缩战线时,MiniMax凭借技术迭代能力和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成为少数跑通商业化闭环的AI企业。
创始人闫俊杰的"极小化极大"哲学贯穿公司发展始终。这位被投资人称作"AI奇才"的领导者,始终将"服务普通人"作为技术演进的核心目标。从早期拒绝追逐短期流量,到坚持投入被质疑的MoE架构,再到M2模型通过免费策略推动AI普惠,这种战略定力在行业浮躁期显得尤为突出。当服务器波动事件发生后,技术团队在数小时内完成扩容,将服务成功率恢复至99%,这种应急能力背后是长期技术积累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