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原叶鲜奶茶品牌霸王茶姬以“中国原叶鲜奶茶第一股”的身份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时,首日股价最高涨幅超过48%,最终收涨超15%,每股价格定格在32美元。这一成绩背后,是一家茶饮品牌从区域走向全球的激进扩张史,也是资本对创始人张俊杰个人能力的极致押注。
2024年财报显示,霸王茶姬全年营收约12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50%;净利润约25亿元,同比翻倍。这样的数据放在竞争白热化的茶饮赛道中堪称亮眼,但回溯其融资历程会发现,这家如今市值突破60亿美元的企业,曾因创始人背景、股权结构等问题被多数机构拒之门外。
早期投资方XVC的决策过程极具代表性。2020年12月,该机构一位入职仅一年半的投资经理在研究餐饮标准化赛道时,注意到当时仅有200家门店、集中在云贵川区域的霸王茶姬。尽管单店月销售额不足20万,但品牌在区域市场的加密能力与同店增长表现,以及“认真做茶”的差异化定位,让他决定深入调研。
与创始人张俊杰的七小时长谈成为关键转折点。这位10岁至17岁间流浪、18岁前不识字的创业者,展现出对茶饮行业的深刻理解:从早期开店策略到门店加密逻辑,从单店模型到十年后15000家门店的国际化愿景,其商业洞察力甚至超越部分资深CEO。XVC创始人胡博予回忆,尽管发现张俊杰“完全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但对方通过有声读物和企业家传记自学形成的认知体系,最终打消了团队顾虑。
更大的挑战来自股权结构。当时霸王茶姬四位合伙人股份平分,张俊杰提出以超1亿元估值回购其他股东股份,这意味着新融资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股权调整。对于仅有200家门店的初创品牌而言,这样的估值与资金用途堪称激进。但XVC仅用7天就完成尽调并发出投资意向书,以超过1亿元的金额领投该轮融资——这是机构成立以来单笔最大投资,且未对7亿元投后估值进行任何议价。
复星集团的入局同样迅速。2020年1月,复星全球合伙人丛永罡带张俊杰参加集团年度会议,全球数十国CEO的聚集场景让后者对全球化产生直观认知。尽管有报道称“郭广昌5分钟决定投资”,实际交流时长达40分钟。作为拥有30年历史的消费产业集团,复星的品牌背书对早期招募加盟商起到重要作用,其投资信息被明确写入招商材料。
另一家基金琮碧秋实的决策逻辑则更显“非典型”。这家曾投资内容电商与微念的机构,在2020年前后按照“烟、酒、茶、糖”逻辑配置新消费项目时,将喊出“茶拿铁”口号的霸王茶姬纳入视野。尽管当时品牌估值已较首轮翻倍,但基金内部认为茶饮赛道不会形成头部垄断,且对张俊杰的认知突破了传统框架——这与多数美元基金“不投能力边界外项目”的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两次关键错过印证了资本市场的复杂性。2020年初,霸王茶姬为加速拓店在北京、上海、深圳路演,接触四五十家机构后因疫情爆发集体停摆;疫情缓和后,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虽给出3亿元估值,但仍不足以覆盖张俊杰的股权回购需求。2021年C轮融资时,尽管BP中写下“中国有望诞生星巴克级企业”的豪言,但五六百家门店的规模与千万级亏损数据,让所有看过项目的投资人最终放弃补枪。
转折发生在2023年。门店数从1000家跃升至6000家,霸王茶姬仅用两年时间完成其他品牌五年的扩张量。一位投资人回忆,2022年11月已察觉增长势头,但实际速度仍超出预期。当企业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主流基金彻底失去入场机会,这成为消费投资领域最令人扼腕的案例之一。
“美元基金不会投Upside低的公司”,某消费投资人2021年扫赛道时的判断,道出了多数机构错失的原因。当时中国规模超300家店的奶茶品牌近60家,各家都在复刻“茶颜悦色故事”,霸王茶姬的优势并不突出。但资本市场的残酷在于:当所有人用逻辑与数据推演天花板时,张俊杰用超常规进化打破了所有预设。
2020年12月5日签完投资协议后,张俊杰在广西高铁站打不到车,最终搭乘一位路人的摩托车赶往车站。这个被他认为“运气极好”的瞬间,或许早已预示着:在商业世界里,有些赌局从一开始就与常规计算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