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太空探索版图中,月球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与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单一格局不同,当前的登月竞赛已演变为多国参与的复杂博弈,形成以技术合作与战略竞争交织的双重格局。
中国与俄罗斯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计划已吸引17个国家参与,包括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等。该体系以中俄航天技术为基础,规划构建覆盖月球南极的永久科研网络,涵盖资源开采、驻留设施等模块。2023年俄罗斯"月球-25"探测器虽遭遇坠毁,但中国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根据规划,2026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七号,其搭载的"跳跃式"探测器可自主识别地形并移动;2028年俄罗斯"Luna-26"轨道器将绘制月球水冰分布图;2029年嫦娥八号将开展ILRS选址勘察,同期"Luna-27"任务拟向月极输送着陆器。在硬件开发层面,中国正在研制长征十号重型火箭、新型登月舱及抗冲击宇航服,揽月着陆器的成功测试引发关于中美登月进程的讨论。
国际合作成为ILRS体系的重要特征。埃及与巴林联合研发嫦娥七号高光谱成像设备,用于探测月极水冰;嫦娥八号将携带11国科研设备,包括香港机器人、巴基斯坦月球车、南非无线电仪器等。这种技术共享模式,使发展中国家得以突破技术壁垒参与深空探索。
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则采取差异化路径,其核心目标在于建立人类长期驻月体系。阿尔忒弥斯二号计划于2025年执行载人绕月任务,阿尔忒弥斯三号拟在2027年实现人类重返月面。但NASA安全咨询组近期警告,SpaceX星际飞船的研发进度可能影响载人登月时间表。
该计划的国际协作网络覆盖56个签约国,其标志性项目"门户"月球空间站正在构建中。这个沿高椭圆轨道运行的太空前哨站,将整合多国技术:加拿大提供机械臂,欧洲航天局开发居住舱与补给系统,日本负责能源模块,阿联酋则研制气闸舱。这种模块化建设模式,延续了国际空间站的成功经验。
当前月球探索呈现显著的技术扩散特征。中俄体系侧重基础设施构建,美国阵营强调人类驻留能力,而两种模式均依赖广泛的国际合作。从探测器着陆技术到空间站模块制造,从资源勘探设备到生命维持系统,全球航天力量正在重构月球探索的协作范式。这种技术共生关系,或将决定人类在月球建立持久存在的最终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