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合肥、上海、杭州三地接连迎来产业盛会——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博会)、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贸会)密集举办。十天之内,长三角地区以三场高规格展会向世界展示制造业转型的澎湃动能,区域产业协同的“链式反应”正从汽车领域向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延伸。
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三场展会的核心看点。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的集聚效应在此领域尤为显著:上海凭借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汽车注入“智能基因”,江苏常州以97%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领跑全国,浙江宁波北仑区则承包了全国近六成汽车模具生产。这种跨区域协作使长三角不仅成为全国最大汽车出口口岸,更构建起覆盖动力电池、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的全生态链。
具身智能产业的崛起正在复制汽车业的成功路径。工博会上,傅利叶机器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R-3C与工业场景解决方案同台亮相,展示“未来工厂”雏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工业机器人出口额达20.5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中浙江、安徽产量近乎翻倍,上海手术机器人出口量更以2.3倍增速占据全国八成市场。新时达等企业通过“上海研发控制器+浙江伺服电机+江苏减速器+安徽壳体”的本地化采购模式,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90%以上区域配套。
交通网络的升级进一步加速产业融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最初的高速公路时代迈入高铁时代,覆盖沪苏浙皖九城市的2小时高铁圈,使“4小时产业圈”半径大幅收缩。在数贸会展示的产业图谱中,库卡机器人、蚂蚁数科等“链主”企业串联起算力算法、智能产品研发、应用拓展的全链条,上海临港的RT-Thread睿赛德操作系统更以25亿台设备装机量,构建起从IP到应用的自主生态。
跨区域协作催生创新成果。杭州灵伴科技与支付宝联合开发的AR眼镜,通过“看一下支付”功能实现全球首创的无感支付,双方正拓展至停车缴费、语音打车等场景。这种“上海研发+长三角制造”“上海金融+长三角产业”的模式,在三场展会上屡见不鲜。上海经信委透露,具身智能产业已形成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服务的完整链条,在算法优化、精准控制等领域取得国际先进突破。
区域经济数据印证着协同效应。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产值上半年增长9.1%,浙江数字贸易额达4150亿元,江苏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安徽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激增94.8%。专家指出,沪苏浙皖形成技术策源、承接转化、规模应用的梯度格局,但需警惕同质化竞争。浙江中坚科技CEO鲍嘉龙强调:“具身智能市场蓝海下,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唯有区域协同才能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