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巴黎街头与朋友闲逛的画面一转,便置身于太空失重的环境之中——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OpenAI最新推出的Sora应用所构建的虚拟社交场景。这款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社交平台,一经发布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社交媒体未来形态的热烈讨论。
Sora的发布不仅带来了新一代视频生成模型Sora 2,更推出了一款被媒体誉为"AI原生版抖音"的社交应用。这款产品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其技术突破,更在于它可能重塑人们对社交媒体的认知。与传统平台依赖用户上传真实生活内容不同,Sora构建了一个完全由AI生成的虚拟世界,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化身在各种奇幻场景中互动。
从界面设计来看,Sora确实与TikTok有相似之处:上下滑动的交互方式、全屏展示的内容形式、个性化的信息流推送。但这些表象之下,隐藏着截然不同的社交逻辑。Sora的核心功能"Cameos"允许用户录制简短视频创建数字化身,这个虚拟形象可以被植入任何AI生成的场景中,甚至可以授权好友在自己的视频中使用这个形象进行二次创作。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OpenAI对社交媒体的全新思考。与传统平台优化用户停留时长不同,Sora明确表示要"最大化创作而非消费"。每个视频下方都设有显眼的"Remix"按钮,用户可以一键将自己的数字化身加入视频进行改编。更引人注目的是,当用户连续浏览时间过长时,系统会主动弹出提示窗口,引导用户参与内容创作而非被动消费。
这种逆向思维引发了行业内的深度思考。有观察者指出,Sora实际上是将抖音生态中分散的AI功能进行了整合升级。抖音早已推出的AI特效功能、"拍同款"玩法以及社交算法推荐,与Sora的数字分身、文生视频、共创等功能存在相似之处,但这些功能在抖音生态中分散于多个应用之中。Sora的突破在于将这些功能系统性地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创造了新的社交物种。
然而,这种创新模式也面临着质疑。有网友认为,Sora本质上仍是另一种形式的短视频应用,其设计可能同样存在让人成瘾的机制。更引人关注的是,该平台被指存在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视频进行模型训练的问题,这引发了关于AI伦理的讨论。
从社交关系构建的角度看,Sora与传统平台形成了鲜明对比。TikTok等平台主要建立在"内容关注"的基础上,用户关注的是创作者及其生产的内容;而Sora则建立在"人际联系+共同创造"的逻辑之上,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将对方的数字化身放入视频,共同构建虚拟场景。这种差异使得Sora更像是一个社交游乐场,而非传统的内容分发平台。
目前,Sora应用仅在美国和加拿大以邀请制方式上线,且初期仅支持iOS平台。尽管其团队负责人Bill Peebles将其比作"视频生成的ChatGPT时刻",但短期来看,这款应用更可能开辟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而非直接取代现有平台。就像摄影与绘画的关系,AI视频社交可能与传统短视频平台长期共存,各自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行业巨头已经开始行动。有分析认为,以字节跳动的产品开发能力,可能会迅速推出针对性的AI社交应用,这既是对新技术的回应,也是对自身社交网络的巩固。在国内市场,拥有庞大社交用户基础的巨头企业,在开发AI社交工具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新兴力量的崛起也不容忽视。这场由AI引发的社交媒体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