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乘坐飞机出行时,充电宝已成为许多旅客的“贴身伴侣”。无论是刷视频娱乐,还是处理工作事务,手机和平板的电量充足都至关重要。然而,为保障飞行安全,中国民航局和各航空公司对充电宝的携带与使用制定了严格规范,这些规定如同飞行途中的“安全指南”,旅客必须严格遵守。
充电宝的容量是判断能否携带上飞机的关键指标,但判断标准并非“毫安时(mAh)”,而是“瓦时(Wh)”。换算公式为:额定能量(Wh)= 标称电压(V)× 容量(mAh)÷ 1000。以常见充电宝为例,若电压为3.7V、容量为20000mAh,其额定能量为74Wh;若电压为5V、容量同样为20000mAh,则额定能量为100Wh。根据2025年最新规定,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的充电宝可直接携带上飞机,无需额外申请,此类产品占据市场主流。若需携带额定能量在100Wh至160Wh之间的充电宝,旅客需提前向航空公司申请,且每人限带两块。超过160Wh的充电宝,如部分户外大容量电源,则禁止携带上飞机。需注意的是,判断标准针对单个充电宝,旅客可携带多个符合标准的充电宝,但需确保每块均未超限。
自2025年6月28日起,携带充电宝上飞机新增了一项重要要求:必须具备3C认证标识。这一标识如同充电宝的“安全通行证”,表明其已通过严格的安全检测。未标注3C标识、标识模糊或属于召回范围的充电宝,均不得携带上飞机。例如,安克、罗马仕等品牌的部分型号因存在安全隐患已被召回,旅客需特别注意避免携带。充电宝上还需清晰标注容量和电压信息。若未直接标注“瓦时”,则需能通过电压和容量计算得出。那些无任何标识的“三无”充电宝,因安全性无法保障,严禁携带上飞机。若充电宝出现鼓包、漏液等损坏迹象,即使容量符合规定,也禁止携带,因其已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对于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虽不强制要求充电宝具备3C标识,但需符合其他国际认证标准,如CE、UL认证。建议旅客在出发前查询目的地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免因不符合要求而耽误行程。
充电宝在飞机上的使用也有严格限制。首先,充电宝必须随身携带,严禁托运。这是因为飞机货舱环境复杂,温度和压力变化大,充电宝在其中易发生短路甚至起火,且难以及时处置。而随身携带则便于机组人员迅速应对突发情况。部分航空公司,如南方航空,还要求旅客将充电宝单独放置在盒子中,或用胶带封住金属接口,防止其与钥匙、硬币等金属物品接触导致短路。
在飞行过程中,充电宝必须保持关闭状态,不得用于给手机充电,也不得自行充电。若充电宝不慎掉入座位缝隙,旅客切勿自行掏取,应立即通知机组人员处理,以免因挤压导致充电宝损坏引发火灾。这些看似繁琐的规定,实则是用无数经验教训换来的安全准则,旅客务必严格遵守。
违反充电宝携带与使用规定,后果十分严重。曾有旅客因充电宝不符合携带要求,在安检口情绪失控将其摔落,导致充电宝起火,最终被依法拘留5日。南方航空等航空公司明确规定,在飞机上违规使用充电宝,将被视为扰乱秩序行为,若造成损失还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旅客切勿心存侥幸,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若旅客不慎携带了不合规的充电宝,也无需过于担忧。目前,许多机场提供了贴心的便民服务。例如,深圳机场可为旅客免费保管不合规充电宝7天,多数机场还设置了专门的丢弃点,方便旅客处理。机场内遍布充电插座和共享充电宝,即使旅客忘带充电宝或电量耗尽,也能轻松解决用电问题。
对于相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备用电池,只要其容量符合要求、标识清晰,同样可携带上飞机。锂含量不超过2克的锂金属电池,无需额外申请。若是锂电池驱动的电动轮椅等特殊医疗设备,虽不受普通充电宝容量限制,但需提前向航空公司报备。
为避免在安检口遇到麻烦,旅客可在过安检前自行检查充电宝:确认其是否具备清晰的3C标识,计算其额定能量是否超标,检查外观是否有鼓包、破损等情况。若对充电宝的合规性存疑,可提前拨打航空公司客服电话咨询,或登录航空公司官网查询相关规定,确保顺利通过安检。
航空充电宝的相关规定,虽看似繁琐,但实则是为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而设。遵守这些规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机旅客负责。只要按照要求携带和使用充电宝,旅客便可安心享受飞行旅程,无需担心电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