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过半,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自驾出行成为今年假期主流方式,占比达总出行量的八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日均流量占比约20%,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三成。随着八天长假推动长途出行需求激增,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供给紧张、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再次成为新能源车主关注的焦点。
面对假期充电高峰,多地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补能效率。江苏常州天目湖服务区作为长深高速重要节点,新增4台160千瓦快充设备,并推出“弹性充电”策略:对自愿充至70%电量的车主发放优惠券,引导快速周转。这种差异化服务既满足短时补能需求,又缓解了服务区排队压力。
湖北十堰针对武当山景区车流激增情况,在周边道路加密充电桩布局。当地电力部门运维负责人杜泽源特别提醒,当仪表盘显示电量低于30%时需立即充电,同时强调充电期间人员务必离开车辆,防止电池过热引发风险。游客可通过手机地图实时查询周边充电设施,景区周边已实现充电网络全覆盖。
吉林省采取“固定+移动”双保障模式,G331国道沿线8个服务区、48处加油站共200个充电桩全部开放,并在车流量大的区域部署移动充电车。这种立体化布局有效应对了东北地区低温环境下的续航挑战,为长途自驾提供双重保障。
针对车主普遍关注的“充电焦虑”,行业专家提出多项实用建议。出发前应将电量充满,通过导航软件预设充电节点,重点查看沿途充电桩分布、功率及排队情况,并制定三个备选服务区方案。车辆检查方面,需确认电池健康度不低于80%,充电接口无异常。
在充电策略上,专家建议优先选择清晨或夜间错峰充电,此时充电桩使用率较低。功率选择方面,120千瓦以上快充桩效率更高。充电量控制方面,充至80%即可满足后续行程,既能节省时间又可延长电池寿命。若高速服务区排队严重,可考虑下高速至5公里内商场、酒店充电,这些场所的充电桩使用率通常较低且费用更优惠。
技术手段也在缓解充电难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充电平台已开通预约功能,车主可提前锁定充电时段,减少现场等待时间。这些创新服务与车主主动规划相结合,正在逐步改变节假日新能源出行的补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