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创造者嘉年华期间,播客《乱翻书》主理人潘乱与真格基金合伙人刘元、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锦秋基金合伙人臧天宇及峰瑞资本投资合伙人陈石展开深度对话,聚焦新一代创业者识别与AI时代投资逻辑的演变。
针对“一人公司”现象,刘元观察到,AI技术平权推动创业门槛显著降低,年轻创作者与设计师通过快速学习即可产出具备商业价值的产品,甚至出现单团队收入破亿美元的案例。曹巍则指出,国内一人公司生态尚未成熟,从数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服务闭环仍需完善,组织结构变革需更长时间。臧天宇提到,独立开发者创业后普遍组建小规模团队,五人团队可完成产品可行性验证,十人团队月收入可达数十万美元,但距离真正的一人公司仍有差距。陈石强调,伟大商业模式初期可依赖个体,但长期发展需团队支撑,投资策略可转向早期资源赋能,通过单点突破逐步追加投资。
在AI投资方向上,刘元表示真格基金未预设赛道,关注创业者素质变化,例如近年投资项目创始人非985院校比例上升,年轻创造者的实践热情与作品成熟度成为关键指标。曹巍指出,机器人领域长期关注导航、局部运动、交互与操作四大核心能力,当前仅导航与局部运动实现部分突破,材料侧创新对人机交互体验至关重要。臧天宇透露,2024年下半年应用层投资占比达60%,随着模型Agentic与Coding能力提升,多模态内容体验成为新方向。陈石认为,2023-2024年投资集中于大模型、算力芯片与具身智能三大赛道,导致“拍卖式”投资现象,而应用层崛起将带来非集中式创业机会。
关于00后创业者现象,刘元指出,当前对00后的追捧本质是历史规律的重演,马云、马化腾等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20多岁起步,张一鸣、王兴等移动时代创业者成功时亦未满30岁。曹巍强调,AI工具普及使知识获取效率质变,创业者年龄重要性下降,但组织能力仍需动态匹配,例如稚晖君展现的全栈能力与快速学习能力成为标杆。臧天宇认为,海外共享经济巨头Uber的崛起证明,避开大厂核心领域仍存在机会,当前AI时代需寻找模型智商基础之上的垂直赛道。陈石建议,创业者应与大模型保持安全距离,选择垂类应用或行业,避免与大厂正面竞争。
针对融资与执行力的矛盾,刘元质疑短期多轮融资的合理性,认为融资应服务于项目瓶颈突破,而非攀比估值。曹巍以智元机器人为例,强调优秀团队的资本号召力源于详细规划与资源匹配度,而非单纯估值高低。臧天宇指出,市场热潮下融资易但花钱难,团队需证明资金转化价值的能力。陈石引用张一鸣观点,强调融资效率与估值比的重要性,并提到今日头条曾因投资人误解运行数据而错失投资。
在产品导向与技术驱动的路径选择上,刘元明确偏好产品导向,认为精确理解需求是创业本质,技术应服务于需求而非反之。曹巍提出“六边形战士”标准,要求创业者在技术栈与产品创新维度均具备能力,尤其具身智能与AI Agent时代需系统级技术理解。臧天宇观察到,成功创始人需同时具备用户需求把控力与技术敏感度,且需动态学习迭代。陈石认为,技术边界未收敛时应押注技术,但应用时代需更重视现实世界运营能力。
关于避免成为AI创业炮灰,陈石建议构建商业模式护城河、搭建技术脚手架并平衡生存与远景。臧天宇强调速度与差异化,避免将壁垒押注于模型提升,转而构建业务流、网络效应或社区调性。曹巍认为,模型技术变化速度超越想象,唯有快速迭代可降低风险。刘元总结,创业者需通过实践验证需求,从用户反馈中持续优化,而非单纯追求速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