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空调市场线上排名的争论,让小米与格力这两家企业的竞争态势再度成为焦点。这场看似简单的“嘴仗”,实则折射出家电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曾经由美的、格力、海尔构筑的“铁三角”格局,正因小米的强势崛起而出现松动。
空调市场的战略价值从未降低。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空调销售额达3730亿元,占家电总规模的40.6%,这一比例印证了“得空调者得天下”的行业共识。对于企业而言,空调业务不仅是营收支柱,更是品牌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小米的快速崛起,正是通过空调业务实现了对传统巨头的直接挑战。
小米的增速令人瞩目。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家电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6%,空调出货量突破540万台,增速达60%。集团总裁卢伟冰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将空调业务做到中国市场前二。这种激进目标背后,是小米对线上渠道的深度布局——根据GfK中怡康数据,2025年1-5月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已接近六成,而小米正是这一领域的主导者。
格力的处境则显得严峻。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下滑12%和10%,空调业务(占主营收入近八成)出现5%的负增长。市场结构的变化成为关键因素:线上渠道中,2100元以下低端机型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价格战愈发激烈,而格力长期聚焦的中高端产品在此领域优势不足。中央空调市场2025年上半年内销额同比下滑10.1%,进一步加剧了压力。
尽管全渠道市场份额排名中,美的、格力、海尔的“铁三角”格局尚未被打破,但线上渠道的失衡已让格力陷入被动。线下市场仍保持优势,但线上渠道的崛起迫使所有企业重新调整战略。对于高度依赖空调业务的格力而言,这种转变尤为痛苦。
与老对手美的、海尔的对比更显差距。2025年上半年,美的、海尔、格力的营收分别为2523亿元、1565亿元和97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6%、10%和-2.4%。净利润方面,美的以260亿元领先,格力虽达144亿元,但增速仅2%,远低于美的的25%和海尔的16%。
多元化布局的差异成为决定性因素。美的B端业务(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收入达645亿元,占总营收26%,C端则通过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等全品类矩阵构建壁垒。海尔的家电业务占比约60%,冰箱、洗衣机全球市场份额连续十几年第一。反观格力,2024年“消费电器”板块(空调与生活电器合并)占比仍高达78.54%,与2023年的74%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全球化进程的差距同样显著。美的、海尔、格力的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1072亿元、791亿元和163亿元,占比分别为42.5%、50.5%和10.2%。格力并非没有尝试突破——2015年推出自有品牌手机,2016年进军新能源汽车,2021年收购格力钛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但这些尝试均未能成为营收主力,空调业务依然占据绝对主导。
转型的阵痛在财报中清晰可见。2025年上半年,格力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板块收入95.91亿元,同比增长17.13%;智能装备板块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0.9%。但合计占比不足11%,难以弥补空调业务的增长乏力。与此同时,“董明珠健康家”门店的加速布局成为新尝试——截至2025年8月已落地970余家,通过家居场景展示全品类产品,主打“空气-水质-膳食”解决方案。数据显示,该渠道推出三个月内,冰洗业务销量增长24%,净水系列增长超40%,但整体营收贡献仍不足5%。
格力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巨头在时代变革中的战略迷失。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从芯片到医疗健康,其跨界探索的决心毋庸置疑,但始终未能在新兴市场中找到精准定位。当美的、海尔已通过多元化和全球化构建起稳固的竞争壁垒时,格力仍在为空调业务的线上份额与小米争执——这场争论的背后,是一个时代巨头的焦虑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