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我的世界》玩家近日完成了一项惊人的技术壮举——在游戏中手动构建了一个拥有500万参数的类GPT模型。该模型不仅具备完整的神经网络架构,还能通过红石电路与玩家进行基础对话,引发了科技圈和游戏社区的广泛讨论。
这个被称为"红石GPT"的创造物,其核心完全由游戏内的红石电路和存储单元构成。开发者摒弃了传统指令集,转而利用红石信号的0/1二进制特性,通过数百万个方块搭建出包含词嵌入、多头注意力机制、矩阵运算等模块的完整神经网络。据技术文档显示,模型嵌入维度达240,词汇量覆盖1920个token,采用6层结构与5个注意力头,上下文窗口可处理64个token的简短对话。
构建过程堪称现代数字炼金术。开发者首先在外部环境训练微型GPT,将权重压缩至8位精度后,通过自定义"编译器"将神经网络结构转换为红石电路设计。核心计算单元采用乘加模块(MAC Tile)设计,每个模块通过红石火把、比较器等元件实现浮点运算的模拟。最终搭建的实体模型占据超过4300万个方块的体积,相当于在虚拟世界中建造了一座数字计算机博物馆。
尽管性能存在局限——在40000倍加速的服务器环境下,生成单个回复仍需约2小时——但该模型已展现出基础对话能力。其技术突破在于将深度学习框架完全解构为游戏内可实现的逻辑门组合,包括用活塞阵列模拟内存单元、漏斗传输系统替代数据总线等创新方案。有玩家评论称,这种实现方式"相当于用算盘搭建出超级计算机"。
这项创造并非孤立事件。同一批开发者此前已在游戏中实现过卷积神经网络(CNN)数字识别系统,重现了LeCun的经典LeNet架构。更早的案例包括可运行俄罗斯方块、贪吃蛇的CPU设计,以及震惊业界的"游戏内套娃《我的世界》"——即在虚拟计算机中运行《我的世界》游戏客户端。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红石计算生态",将游戏从沙盒建造平台升维为数字电路实验场。
技术社区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有工程师指出,虽然当前实现效率远低于真实硬件,但这种"硬核编程"方式为理解神经网络底层运作提供了全新视角。也有玩家戏称,当现实中的GPT还在学习玩游戏时,《我的世界》玩家已经让游戏学会了思考。随着红石电路计算能力的不断突破,关于"虚拟世界是否可能孕育出AGI"的哲学辩论也随之兴起。
相关技术文档与演示视频已在网络平台公开,开发者详细记录了从模型训练到红石编码的全流程。这个用方块堆砌的AI实验,不仅展示了游戏机制的深度可塑性,更揭示了人类在受限环境中突破技术边界的惊人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