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鄂尔多斯高原,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的作业区里,300吨级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正沿着预设路线有序行驶。这些庞然大物在矿区穿梭,宛如精密机械编织的工业交响曲,标志着我国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在无人驾驶集控中心,智能调度系统将矿区实时场景投射在巨型电子屏上。技术员李佳树的手指在操作台上快速跃动,时而调整车辆编组顺序,时而校准运行参数。当系统发出路径偏离预警时,这位"00后"工程师立即启动远程干预程序,确保重载卡车在复杂地形中安全作业。国庆假期期间,他和团队成员坚守岗位,用科技力量守护能源供应生命线。
四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创新突击队首批成员刘沅鑫回忆:"当时五个人挤在临时办公室,面对首台待改造的矿卡毫无头绪。"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从攻克无人驾驶感知技术起步,逐步突破车辆控制、动态避障等42项关键技术。值班班长赵致亮指着正在点检设备的同事说:"现在每台矿卡都搭载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形成多源融合的感知网络。"
经过持续技术迭代,黑岱沟露天煤矿已完成60台矿用卡车和129台工程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系统实现双编组全流程剥离作业,通过国家煤矿智能化高级验收标准。数据显示,自2023年5月安全员撤离驾驶室以来,无人驾驶设备累计运行超1.9万小时,完成20.8万车次运输任务,剥离土石方达2132.14万立方米,运输里程突破94万公里。
国庆期间,突击队各岗位保持高效运转。系统监控员李惠实时协调车辆编组,设备点检员李钧政仔细检测车载雷达性能,地图工程师徐飞忙着更新三维地形数据。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构筑起智能矿山的安全防线。赵致亮指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说:"每块煤炭都承载着科技的温度,我们要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从5人技术小组到49人专业团队,从临时办公点到现代化集控中心,这支青年队伍用七年时间完成蜕变。他们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使矿卡作业效率提升35%,能耗降低18%。在准能集团,像这样的科技攻坚团队还有多个,他们以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