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子星旁行星生命之谜:辐射成能量源,开启宇宙生命新认知

时间:2025-10-10 12:38:52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当“慧眼”卫星传回Swift J0243.6+6124系统的观测数据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颠覆认知的信号——这颗距离地球2800光年的中子星周围,本应被强磁场撕裂的岩石行星上,氢原子光谱竟呈现出规律性的能量跃迁。更诡异的是,146千电子伏处的吸收线对应着16亿特斯拉的超强磁场,这种强度足以让任何已知物质瞬间解体,但行星大气中的羟基离子浓度却突然异常飙升。

这个反常现象让研究团队陷入困境。传统光谱分析在中子星的极端环境下完全失效,连续11次使用X射线探测器解析行星大气成分时,数据都被磁场干扰得支离破碎。团队负责人形容,这就像试图在狂风中分辨一首被打乱的乐谱。为了突破僵局,工程师们为卫星探测程序开发了一套“噪声过滤算法”,相当于给精密仪器戴上特制耳塞,使其能精准捕捉行星表面1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信号。调试过程中,传感器校准出现的0.03毫伏偏差险些让整个实验功亏一篑,科研人员连续奋战两个通宵,更换8种校准方案才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进行到第45天时,第一个重大突破出现了。监测数据显示,行星大气中的羟基离子浓度突然激增3倍,这与理论模型预测的“强辐射下羟基应被分解”完全矛盾。研究团队在对比2016年深矿细菌研究数据时发现,这种特征与靠辐射分解水获取能量的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细菌高度相似。这个发现促使他们调整研究方向,将自主研发的辐射-生物转化模型应用于行星大气光谱数据。

转机出现在第62天的深夜。实习生误将行星土壤样本与地球嗜极菌样本放入同一辐射舱后,次日发现两者的硫同位素比值出现惊人相似性。顺着这条线索,研究团队发现了关键机制:行星生命进化出一种“辐射转换器”,其结构类似地球细菌的铁硫蛋白,但更加致密,能像微型核电站般将高能辐射转化为稳定化学能,同时通过多层碳基外壳屏蔽多余辐射。这个发现同时解释了此前欧洲航天局与美国团队研究中的矛盾——前者只计算了中子星辐射强度,忽略了行星自身放射性元素的“缓冲”作用;后者观察到生命耐受性,却未揭示能量转化的核心机制。

研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光谱数据中发现的未知碳链结构,其功能可能是遗传物质或特殊能量储存分子;这种生命的新陈代谢速率仅为地球细菌的千分之一,其繁殖和进化机制仍是空白。研究团队计划下一步使用粒子加速器模拟16亿特斯拉磁场下的生命化学反应,尝试在实验室培育“辐射转化体”。

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人类对生命生存条件的认知,更揭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正如研究团队指出的:“宇宙从不缺乏惊喜,那些看似致命的环境里,或许正上演着另一种精彩的生命故事。”目前,团队正准备将最新发现提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期待引发科学界对极端环境生命的新一轮探索。

更多热门内容
DeepSeek、宇树等中国品牌入选《时代》最佳发明榜单
近日,美国《时代》杂志揭晓了2025年度全球最佳发明榜单,300款创新产品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覆盖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健康管理、无障碍设计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中国科技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宇树科技、DeepSeek、华为、比亚迪与苹果等公司的产品共同登上这一国际舞台。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