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考:5000余样品绘就北极底栖生物多样画卷

时间:2025-10-11 03:31:41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期间,北极底栖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冰洋生态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暖水性物种持续向北扩张,这对原有生物分布产生深远影响。考察队通过多维度观测手段,系统记录了北极海域底栖生物的动态变化。

在楚科奇海北部海域,考察队完成14个站位的底拖网作业,成功获取5000余份底栖生物样本。这些样本涵盖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六大类群,其中泥海星、北太平洋雪蟹、伞状海鳃等物种构成优势种群。科研人员特别指出,筐蛇尾、长额虾等典型极地生物的发现,为生态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坤透露,本次调查首次采用空间梯度布放策略,在陆架-陆坡-深海剖面部署海底生物影像系统。观测数据显示,不同水深区域的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陆架区以泥海星为主,陆坡区伞状海鳃占据优势,而在2200米深海盆地则发现巨型透明科尔加海参的密集分布带。这种垂直分布特征为理解北极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提供了新视角。

时间维度的观测同样取得突破。考察队在融冰周期的关键阶段实施连续监测,发现海底颗粒物浓度与上层水体"冰藻下沉潮"存在显著同步性。特别在北纬75度附近的陆坡站位,单次拖网作业即捕获海星、海蛇尾等大量生物,连带回收的完整海百合标本令科研人员惊叹。这些发现证实,北极深海区域同样存在强烈的上层-海底物质交换过程。

高级工程师黄雅琴强调,北极大型底栖生物具有生长缓慢、栖息固定的特性,使其成为监测气候变化的理想指示物种。通过将本次成果与历史数据联动分析,可清晰追踪数十年间的生态演变轨迹。例如管栖多毛类等物种的分布变化,直接反映了海冰消退对底栖食物网的影响程度。

针对楚科奇海西北部特殊海域的调查显示,大西洋与太平洋水系交汇带来的丰富营养,孕育了更为复杂的生物群落。科研团队采用底拖网与箱式取样器协同作业的方式,精准捕捉海冰融化期的生态响应。影像资料显示,融冰末期海底絮状物激增,与上层水体冰藻暴发形成时空对应,这种耦合现象在深海区域的强度超出预期。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