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本身不会创造新的需求,但能让现有需求得到更高效的满足。”在近期一场媒体交流会上,vivo副总裁、OS产品负责人兼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这样阐述他对AI技术的理解。他透露,vivo正以“有温度的技术”为目标,在AI与手机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刚刚结束的vivo开发者大会上,这家终端厂商首次系统披露了其在AI领域的战略布局。从端侧模型研发到智能体生态建设,从跨平台合作到系统AI化设计,vivo展示了作为手机制造商在AI时代的独特思考。核心管理层周围、关岩冰、黄梓勋等人,就技术路径选择、产业协同模式等议题与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
战略重心从云端向端侧的转移,成为vivo AI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我们不做通用AI,而是专注个人智能。”周围明确表示,自2024年起,公司已将资源集中投入端侧模型开发。这一决策源于对实用性的深刻考量——2023年尝试部署的13B、7B模型因占用内存过大(最高达3.5GB)严重影响手机性能,而新推出的3B模型不仅将内存占用降至2GB,其推理能力更超越前代7B模型,在多项测试中甚至优于8B模型。
“现在的3B模型比过去10B的更强,甚至超过了2023年千亿参数模型的水平。”周围强调,端侧部署的核心优势在于实时响应、数据隐私和个性化服务。但技术实现面临重大挑战:不同手机芯片架构(如MTK与高通NPU)的指令集差异,要求模型进行深度算子适配。为此,vivo自2017年成立AI研究院以来,已组建数十人专家团队专注算子优化,为2024年实现18项端侧AI功能(包括离线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奠定基础。
在智能体生态构建方面,vivo正从“功能调用”向“意图识别”演进。AI产品总经理关岩冰坦言,当前发展受制于“跨应用权限”和“行业标准缺失”两大瓶颈。“目前我们只能实现厂商自有功能,如调节亮度、连接Wi-Fi,跨应用操作仍需与互联网企业协商安全标准。”尽管如此,vivo已与多家头部厂商展开合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将上线一批Agent功能,重点解决UI自动识别、任务自动执行等用户痛点。
“我们不认为Agent会完全取代传统业务。”关岩冰强调,vivo主张通过“共建”模式推动生态发展。这种思路在OS设计层面得到体现——AI OS产品总监黄梓勋提出“无感化AI”理念,要求AI能力自然融入用户操作流程,而非通过额外指令触发。“不是教用户使用AI手机,而是在其任务流中预判需求并自动完成。”
在跨平台互联领域,vivo近期推出的与苹果系统互通功能引发行业关注。周围表示,此举旨在服务“双持用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尊重苹果的态度,如果对方愿意开放互传,我们将全力配合;如果拒绝,我们也会调整服务。”他强调,vivo不将此作为竞争手段,而是追求不同设备组合下的体验一致性。
面对AI手机的发展方向,周围总结认为,手机厂商的核心价值在于“理解用户”,并在授权范围内将个人特征赋能第三方服务,从而提升整个智能生态的效率。2025年的vivo,正以端侧AI为支点,推动“个人智能”的系统性变革。从3B模型的技术突破到智能体生态的开放合作,从系统设计的无感化到跨平台协作的审慎推进,这家终端厂商展现的不仅是技术路线图,更是对未来人机交互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