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3.5亿月活用户的小红书,正迎来商业化加速的关键节点。从市集活动到直播带货,从本地生活会员服务到外链合作,这个以“种草”起家的社区平台,正在用多元化的路径探索电商变现的可能性。
八月底,小红书在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旧址举办了一场市集活动。尽管场地因规模限制显得拥挤,但这场以“市集”为名的电商实验,却意外暴露了平台商业化的潜力。用户一边扫码支付,一边擦汗排队的场景,恰如平台当前的状态——外界尚未充分意识到其商业价值,而小红书已在悄然壮大。这种发展轨迹与早期拼多多颇为相似:在主流电商平台忽视的缝隙中,凭借独特的社区生态完成用户积累。
国庆期间的直播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潜力。演员吴千语在小红书的直播中,单场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客单价高达1521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直播带动了多个品牌实现百万级销售,其中不乏首次触网的小众设计师品牌。当笔者在冲绳离岛的潜店看到小红书logo时,这个平台的商业影响力已跨越国界,成为海外商家吸引中国游客的重要渠道。
本地生活领域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小红书推出的“小红卡”会员服务,标志着其商业版图向线下场景延伸。这种多元化的商业尝试,让人联想到二十年前淘宝的野蛮生长阶段。当时的淘宝凭借C2C模式和淘江湖论坛,构建起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生态。卖家与买家之间形成的“朋友式客群关系”,与如今小红书商家通过代拼玩具、分享使用心得等方式维系用户的做法异曲同工。
但历史经验表明,纯粹的社区化电商难以支撑规模化发展。2008年淘宝向B2C转型后,虽然破坏了原有的C店生态,却推动了交易额的指数级增长。如今的小红书似乎也面临类似抉择:市集模式虽能培育小众品牌,但要想吸引KA客户入驻,仅靠现有生态显然不够。数据显示,平台95后月活购买用户占比达70%,个人卖家中95后占比过半,这种用户结构在支撑个性化消费的同时,也限制了商品品类的扩展。
平台对此已有清醒认知。2023年独立电商部门成立后,小红书开始从“买手”模式向“主理人”生态转型,最终确定“市集”作为核心定位。这种定位区别于传统电商的货架模式,通过双列流展示商品笔记和带货直播,将交易场景与社区内容深度融合。数据显示,平台每月有1.7亿用户寻求购买建议,“求链接”评论达8000万条,浓厚的种草氛围为商业化提供了天然土壤。
在货盘构建方面,小红书选择了一条差异化道路。相比传统电商平台的主流标品,这里更聚焦个性、潮流、文艺类商品。今年8月的“当红手串大赏”市集,30余家商家在4天内吸引4万用户,文玩类商品平均复购超5件的现象,印证了情绪价值消费的市场空间。这种特性使得半数卖家选择在小红书开启首次开店,为新品牌提供了理想的孵化环境。
但平台并未满足于服务中小商家。近期小红书向全行业开放“种草直达”外链,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实现合作。这一动作被解读为争夺KA客户的信号。通过外链展示商业价值,小红书希望吸引更多品牌入驻内循环体系。不过从用户感知来看,外链笔记的流量占比仍较低,电商平台对此态度谨慎。携程等OTA平台的积极投入,反而从侧面证明了小红书在特定领域的引流价值。
这种矛盾凸显了内容平台商业化的普遍困境。在DAU未达规模时过度商业化会破坏社区生态,但等待用户增长后再转型又可能错失机遇。小红书的探索路径显示,其正试图在保持社区调性的同时,通过服务中小商家积累经验,最终向KA客户展示平台价值。这种渐进式策略能否成功,将决定其能否复制淘宝的成长轨迹,还是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