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小米造车:从颜值智能到安全之思,莫让信任在事故中消逝

时间:2025-10-16 12:19:56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互联网的“考古”力量在近期将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此前的言论重新推至公众视野。一场“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后,市场对小米造车逻辑的审视愈发严格。从3C产品跨界至汽车领域,雷军曾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如今在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车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挑战。

“速度是一种信仰”“智能电动汽车是手机加四个轮子”……这些曾被视为创新宣言的表述,如今在事故阴影下显得格外刺眼。首款量产车上市一年半以来,小米汽车虽凭借营销策略吸引大量关注,但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让公众开始质疑:当“颜值即王道”的造车理念遇上生死攸关的交通安全,企业是否偏离了核心价值?

在雷军频繁强调的造车理念中,“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发布会到媒体访谈,他反复提及汽车设计的细节,例如为轮毂样式耗费5000种方案、每个设计背后进行500次测试。然而,当话题转向汽车安全时,这位科技企业家的表述却显得模糊。以半隐藏式门把手为例,其宣传重点落在“开门优雅”,而非事故救援中的实用性。

这种理念差异在汽车行业引发激烈争议。智能电动汽车虽承载着“新四化”的技术革新,但其本质仍是运输工具。车规级纸巾盒、防晒玻璃等创新配置或许能提升体验,但与制动系统、车身结构等安全要素相比,显然无法等量齐观。正如行业专家指出:“手机故障可通过重启解决,汽车事故却关乎生命存续,两者产品逻辑存在根本差异。”

公众的质疑在事故后达到顶峰。有网友尖锐发问:“小米汽车究竟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这种情绪背后,是市场对过度营销的反弹。从“3·29铜陵爆燃事故”到“10·13成都燃爆事故”,两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成为无法回避的痛点。尽管雷军在事故后承认“公众期待远超想象”,但前期宣传中安全议题的缺失,已让企业陷入被动。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6月。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发布会上,雷军首次将“安全”置于核心地位,宣称“安全是前提、基础与一切”,并宣布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硬件。这一转变被视为对市场反馈的回应,但9月19日的大规模召回事件再次暴露问题。召回公告显示,116887辆SU7标准版在L2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下,对极端场景的识别存在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行业对比中,这种差距更为明显。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在采访中强调:“绝不能将市场当作试验场,企业必须自行完成充分测试。”这种理念与小米此前的“用户共创”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当科技企业试图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时,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底线,成为横亘在所有跨界者面前的必答题。

目前,小米汽车正通过召回和技术升级弥补安全短板,但逝去的生命无法重启。这场风波揭示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转型困境,更是整个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价值重构——当“颠覆者”光环褪去,汽车制造最终要回归“将人安全送达”的本质。

更多热门内容
三花智控辟谣机器人大额订单传言:未获相关订单,无应披露重大事项
经核实,该传言不属实。2025年10月15日公司亦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受此影响,当日三花智控A股午后直线涨停,港股同步暴涨12.92%。截至收盘,三花智控A股报收44.18元每股,涨10.01%,总市值1…

2025-10-16

埃夫特ER10LD防寒机器人防护服清洁维护全攻略,延长使用寿命!
这款防护服在冷环境下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充足的保护,但是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沾染上各种污渍,如何进行清理和维护呢?根据防护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环境,可以设置一个合适的清洁周期。要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和设备,我们需要对其进行…

2025-10-16

智能汽车、机器人与低空经济“牵手”:聚合智能开启产业协同新篇章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华军近期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告诉记者,其所在的投资集团通过并购汽车轻量化底盘龙头企业航特装备(股票代码:874477),正在将后者的业务从聚焦航天装备,延…

2025-10-16

我国科学家破解全固态电池三大难题,100kg电池续航或跃升至1000公里
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却软得像橡皮泥一样。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像“交通警察”一样,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

2025-10-16

我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电池难关,三大技术突破打通续航瓶颈
这两种材料贴合时,就像把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界面处坑坑洼洼,这样难走的路,会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 如今,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纷纷出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陶瓷板”和“橡皮泥”实现严丝合缝,有望解决固固界面的接触难…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