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地平线副总裁兼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指出,当前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尚未达到用户期待的“好用”标准,仍需突破多重技术瓶颈。他强调,交通场景的本质是驾驶行为与周围车辆、行人等动态要素的复杂交互,系统不仅要保障物理层面的安全性,还需兼顾驾驶员的心理安全感,这种“物理+心理”的双重安全标准是技术成熟的关键,核心在于实现类似人类驾驶员的“类人化”决策能力。
吕鹏透露,近年来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已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快速渗透,目前15万-20万元价位车型的搭载率显著提升,部分15万元以下车型也已配备相关功能。他预测,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该功能未来可能成为10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配置。2025年被视为中国汽车智驾普及的关键节点,多家车企通过发布智驾平权平台,加速推动高阶城区辅助驾驶技术的市场覆盖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吕鹏坦言,当前城区辅助驾驶系统的成本虽高于早期一体机方案,但已下探至10万-15万元车型区间,这对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强调,技术普及需以“好用”为前提,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行业渗透率提升。
针对技术突破方向,吕鹏提出两大核心路径:一是“Scale Up”,即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系统性能上限,确保在复杂场景下达到最优安全水平;二是“Scale Out”,即通过工程化能力实现技术泛化,使系统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地理区域和驾驶场景。他以传统Robotaxi公司为例,指出当前技术需在性能与覆盖范围间取得平衡,这对算法和工程能力均提出极高要求。
关于自动驾驶技术演进路线,吕鹏预测,L4级自动驾驶能力有望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实现突破,2028年将具备支撑L3级技术落地的条件,到2030年,全场景、全区域的L4级自动驾驶将得到全面支持。他比喻,这一阶段相当于智能手机领域的“4G时刻”,只有当智能驾驶技术达到类似水平,智能座舱、智能空间等创新应用才能真正迎来爆发式发展。